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7年1月6日 作者:毛倩 编辑:shphao 有120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健康教育宣传片的剪辑节奏心理学

健康教育宣传片与一般的医疗电视广告专题片不同,它有一定的表象系统,可以称之为形象化的科学教育片。它的特点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许多健康教育宣传片,都是在环境、专家、技术、资料背景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人文关怀的画面,就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从生活的侧面去传达健康教育的服务宗旨,变说教为事实,变灌输为启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说,要想获得传播的成功,“传播者”和“受众”是密不可分的2 个因素。如何把枯燥无味的健康教育原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电影语言变成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则成为每一位剪辑者最关注的问题。

剪辑者需要让每一部健康教育宣传片都有自己的节奏,它关系到剪辑出来的作品是否流畅,冲击力是否强大,对观众是否产生心理影响。镜头的剪辑,根据其宣传内容的要求,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心理合乎逻辑,将许多零碎的画面片段串联成一个有节奏的整体,从而起到引导、规范观众注意力,支配观众思想与情绪的作用。

如何“剪”才能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我们需要根据健康教育宣传片的主体内容更多的尝试不同的剪辑点和剪辑方式,以便迎合更多观众的“阅读”要求。“节奏感”是在节奏客体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通过神经中枢协调统一支配生理机能准确地完成符合节奏律动的肌肉或肢体动作技巧的能力[2]。在人们的感受中,一般情况下,长镜头或相似景别的剪辑造成慢节奏,而角度和景别变化大、运动速度快、短镜头快速交替造成快节奏。镜头长,在单位时间内的镜头数量少,剪接率就低。不同内容和不同风格的影片,剪接率差异很大。

1 节奏过快会产生视觉疲劳

镜头长度的运动,所形成不同的视觉节奏,可以最终影响观众的心理感受和情绪节奏。假如镜头越来越短促,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断增加的紧张、激烈。但是,剪接率过高,震惊感尚未开始或仍在增进时就被切断,同样不能造成积累效果。

例如,现有的不少健康教育宣传片常常把镜头切的很碎,例如,往年专业性极强的重大重点疾病宣传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访谈或是多人开会的场景,剪辑的手法是谁说话就给谁镜头,而且基本上近景或者特写居多。这种镜头来回切换的片段,就算再碎也对观众的眼睛产生一种视力疲劳,并没有跳跃感。例如,家住在一个环境优雅的半封闭小区,突然有小贩路过用扩音喇叭叫卖,人们多数对他会极其反感,但是家住临街的人们对市场长期的叫卖噪音就有些习以为常了。同理,人的视觉也有这个功能——视而不见。

2 节奏过慢会产生空洞心理

“熊猫直播”是国人接触的最火热的慢节奏的电视,节目组在基地内设置了28 个摄像头,对大熊猫的生活动态进行24 小时直播。观众都能看到些什么呢?大多数时候,熊猫在睡觉。偶尔,它们会打打滚吃吃竹子。如果运气好,能围观到它们打群架——这已算是直播的最高潮。花一整天看熊猫吃喝拉撒?不少年轻的上班族认为,很有趣,因为可以缓解平日繁忙时的紧张情绪。但也有人认为此举很无聊。

我们可以把这个节目看成是一个拥有“超长镜头”的慢节奏剪辑,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与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代社会似乎格格不入。许多人认为慢节奏一方面可以填补内心的情感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舒缓减压、放松心情的作用。但这种镜头是否真的可以帮助减压还不得而知。在多数的讲座类健康教育宣传片中并不能使用这种慢节奏剪辑。例如每期的《辽海讲坛》,往往要用一至两个小时的半专业性语言才能将某种疾病的大概内容向观众讲授清楚,而多数的观众并不是医学出身,对疾病的专业性名词理解能力稍差,如果单纯的用专家的长镜头讲座,会让人从兴奋度中逐渐下滑,镜头直接的组接就不会产生积累的效果,节奏拖沓、沉闷,其剪辑的调子总值就趋于零。所以,我们做剪辑的过程中会加入观众的反应镜头与知识点相关内容镜头。

3 配合音乐节奏有的放矢

我们剪辑的健康教育宣传片叙事中使用的镜头及镜头的长度和剪辑点跟音乐的节拍是一样的。先确定视频的主要叙述顺序,然后选符合主体的音乐,根据音乐整理素材,有目的地进行不同景别画面的组合,使视频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润色,节奏强的地方就快速切换视频,节奏慢就慢切换音乐通过音乐编辑剪辑,音画合成之后即讲求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迭代思维,即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创新转型;流量思维,即做到“流量出效益”;社会化思维,即借力发展新媒体;大数据思维,即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思维,即建立全媒体采编发布平台;跨界思维,即形成多种媒体一体化传播新格局。

3.2.2 以“内容+ 渠道”统领采编生产

随着新媒体崛起,“渠道为王”应运而生,但必须认清“内容为本”的形势。融媒时代,更应该坚持“内容为本”,在深度开发、融合生产、个性定制、差异发布等方面下工夫,实现内容和渠道有机结合。

3.2.3 3 个方面创新整合为路径

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进行升级技术、整合平台、创新流程,而且需要对体制理念、组织结构、运营机制进行改革,推动二者在平台、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融合。

1)创新体制,整合平台。报业集团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重组内部组织结构,构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过建立统一调度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以及内容资源在不同媒体之间共享。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通过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实现采编业务集中调度,通过融合报道机制实现信息内容统一采集,新闻中心再将内容按照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编辑,提供给集团内不同的渠道,变“各自为政”为“集约化生产”,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二是打造全媒体采编平台。打破各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建立整合采编资源、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应多介质新闻生产的新型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平台,实现“流程再造,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三是探索全媒体生产方式。适应新兴媒体的特点,融合后的全媒体中心要“全天候”工作,提供滚动新闻,以便提供不同平台、载体需要的产品。

2)创新技术,整合内容。积极利用新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推动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对接,广泛吸引用户,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探索新应用,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和手机报等应用,借力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抢占舆论高地,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强信息传播技术应用研发,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互动化趋势,努力实现媒体融合。3)创新管理,整合人才。报业集团需要改革形成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全媒体考核体系。二是建立全媒体人才管理体系,培养一支熟悉传统媒体业务、掌握新媒体应用特点的能摄、能采、能写、能编的专业化全媒体新闻采编队伍。三是建立统一的全媒体产业经营体系,对各类广告及业务实行统一经营规划,分媒体运作、分项目经营,实现传统广告产业与新媒体广告产业融合发展。

4 结论

未来的生活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媒体从业人员要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特点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促进媒体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媒体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2]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毛倩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