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16年12月12日 作者:陈琛 编辑:shphao 有250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近年来,校园悲剧接连发生,2004 年马加爵杀人事件更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件的背后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心理学领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主要的课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现阶段,普遍认为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而其余心理学只是分支;也有少数的观点认为,认知心理学才是其核心。感知觉以及情绪情感都属于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是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而认知心理学则是将信息加工和心理活动相联系。心理学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普通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较多的分支组成。比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等等。而发展心理学就是对人在各个年龄段心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的形式来给彼此留下一定的印象,但是事实上这种表面的印象与实际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让我们能和陌生人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使人们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保持对方足够的信任。

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形成,并继续保持下去,通过人际交往得以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关系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组织和大众的交往都是以心里交流为基础,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而且是以心灵接触为重要前提的。

交往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依靠非语言和语言系统,实现交流沟通,最终相互理解的过程。交往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沟通,通过符号系统这一媒介,实现双方的情感、思想的交流,这属于社会知觉与归因的范畴,而社会知觉就会涉及到了解对方的性格、情感、动机等等。归因指的是人们根据知觉对人的心理活动、言行和这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而实际的推测往往会与感情发生关联,从而确定对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否喜欢或者讨厌。最终实现了交往的最终目的,和对方进行互动或者终止,即交往的双方发生了彼此作用,也就是彼此的言行举止使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中产生了共鸣。若交往的结果是彼此喜欢,就会产生互动,进一步的交流。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第一次接触并进行交流所给对方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将其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关键,日后要想使第一印象有所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非常不利的,人们一般对别人的了解,不能只凭靠一两次的交往就对这个人作以评价,过于片面,往往由于第一印象的原因,对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造成了阻碍,这是因为刻板的印象在心中已经定性。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们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对方,这种刻板的印象如果和现实情况相符,那么对人与人还逐渐的交往和了解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严重的偏离现实情况,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就很难再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互动障碍的情况发生。而在互动层次上,这种障碍通常会引发心里障碍, 即自我意识障碍。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自身的一些行为等产生一定的意识,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思维主导所产生的领会,也可以说是个体对和自己相关事物的领悟。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人和人之间发生交往从而产生自我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理论——镜中之我,这个理论就是个体根据对周围人、事物以及自身的行为的观察所产生自我意识,最终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倘若自我评价和别人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差异,那么其原因就是对自身过分的高估或者低估,或者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认识不准等。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意识障碍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要想使这类障碍得到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都要共同努力,社会要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家庭和学校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另外,猜忌、嫉妒、过分自我以及内向、胆怯等都会对人际交往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交往角色的认知是角色认识的重要前提,而角色认识是指个体对在社会活动中所担任角色定位以及该角色所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认知和了解。个体对角色言行的衡量标准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像领导和下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都会有一种比较确切的认识,对角色进行定位后,就形成了交往的形式,如果不能对此原则进行准确的把握,那么也很难把握人际交往的法则。

若交往的对象存在心理相容,就会对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表示一定的认可和赞同;但两个人心里彼此互不相容,那么就很难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肯定,甚至会出现否定或者厌恶。要想实现人和人之间心理相容的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肯定对方;人类天生就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能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时自然而然就会心情愉快,才会更容易对彼此的行为和观点表示肯定;二是真诚热情;通过足够的真诚以及热情,使对方受到感染,那么对方对你的评价肯定是比较好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精力充沛、足够的热情,用真诚的心去和对方交流,那么,就会有较好的效果;三是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群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每个群体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对所有的成员进行约束,每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回获得相同的教育和知识,遵守一样的规范,从而会对问题产生相同的看法,因此,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即使我们处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当中,但是由于个性差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手段还是有所不同。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主体,我们共同存在于整个社会,在面向别人或者是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己优秀和出色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在面对自己十分熟悉和相熟的人,甚至是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心理活动又会如何?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以及大家,都会存在着内心阴暗的一面,正如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随着人际交往环境的转变或者压力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会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笔者要就我们阴暗的一面的产生及其内心活动进行讨论。“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 ——Oscar Wilde。优秀的心理学家通常会有着这样的疑问:比如一个人由于怎样的原因会变成邪恶的?善良的人难道就不会有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究竟是怎样的临界点会使那些原本善良的个体逐渐走向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我们首先以一则“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作为陈述:

一、囚犯和狱警

实验的思路很简单:选择的实验对象都是一些善良的普通人,目的是看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其中实验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囚徒、一部分是狱警,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对囚犯和狱警日常进行了真实的场景还原,实验的对象也将面临一次真实的生命角色转换的体验。

实验中的囚犯和往常一样出门,这时迎面而来的警车发出哀号,将他们进行抓捕,再进行指纹采集、蒙眼、关进监狱的流程,然后就是扒光他们的衣服、进行搜身、去虱子、剪发、穿上囚服,每个囚徒拿到自己的号码牌,并拷上脚链,这时身穿警服、手拿警棍的预警出现。将某学校的地下室还原成监狱的原貌。于是,实验开始了。

二、反抗被镇压

一切都按正常程序进行,第一天安然无恙,又过了一天,就有囚犯由于监禁进行反抗,这时,狱警对囚犯实施了残暴的行为,将这些反抗者的衣服剥光,并挪走他们的床,并将这次事件的头目进行禁闭处理,并对其进行骚扰。

过了一段时间,囚犯逐渐对狱警从最初的反抗到服从,这样的角色转换只用了短短几天,很多实验者都表示他们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以前的身份,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狱警也是如此,对囚犯的辱骂和残暴行为,他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实验者也被卷入了自己的实验。

这次实验的首席研究人员Zimbardo 表示,他也将自己逐渐定位为监狱主管,所有的实验组的人员几乎都融入到自己的新角色中。Craig Haney 也有同样感受,他说:我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这次试验的真正目的,每天更专注于对监狱中的危机进行如何处理。

三、角色扮演

本来计划实验应该持续十四天之久,实验进行到第六天时,由于一位同事的干预最终宣告结束,其中一位崇尚和平的人体验了预警的角色,对囚犯施以残暴的行为,甚至说其中有人乐于享受这种角色转变,接着就有一些囚犯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报道中称有几个人不得不在实验结束之前提前终止。

根据这次试验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实验者们进行了社会角色转变后,在无形中就不得不去遵守这些角色下的社会标准,预警成为施暴者,他们要对囚犯进行肆无忌惮的虐待,而囚犯只能屈服于预警,遭受辱骂和殴打。这个实验的进行也引来了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和指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实验的结果是对人类行为一次重要的洞察,亦或是对阿布格莱布监狱所发生的对囚犯实施暴行事件的解释。

以上赘述的实验细节,只是想说明,人们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其很出色的一面,但是在面对暴力或者其他压力,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其阴暗的一面,每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改变流露出的个性和行为也不尽相同。

归根结底,笔者想表达的还是,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心理学能够对我们本身的了解和帮助。我们可以从协调个性心理及内心世界活动找到答案,面对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关系,我们更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和我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就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重要性作出适当解释:以上,人际交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中的尺度以及态度,值得我们深思,个人的心理活动也对人际交往的走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压力、暴力的手段,则应该严格避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良好有效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陈琛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