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
新闻采访面对的是不同个体,记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提出问题,并得到理想答案。心理动态受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因此从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的采访任务,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大兴安岭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气候寒冷,因此该地区人性格豪迈,生命意志及精神气质较强。采访前记者并没有接触过被采访对象,因此对其心理特征很难了解。此时通过搜集一些日常工作信息便能够初步了解心理情况,对采访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规划,这样在采访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消除紧张感,使采访对象更加轻松的回答问题。对采访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主要是从职业来划分,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来选择切入点,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提问状态。对于干部,注意提问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对于教师,注意引导正确的话题方向;对于科技人员,注意引起他们的专业兴趣;对于农民,注意用平实的语言和平和的态度,消除紧张感。这种有针对性的前期准备,能使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心理上接近采访对象,建立理解的平台,为后续的实际采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采访对象的气质类型
心理特征可以表现在气质方面。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环境进行分析,还要结合生活环境来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地处北方,大部分群众性格开朗,在结合心理特征规划采访方案时,要结合环境特征来进行。根据被采访对象初次见面时对记者的态度可以了解到性格特点,初步判断是否过于内向,根据分析得到的气质类型结果来规划有效的采访方法。保持倾听的姿态,让采访对象有更多的积极性和发言权;保持冷静的头脑,由于采访对象可能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记者要注意保持一种客观、公正、“旁观人”的态度;适当的引导话题,如果采访对象过于活跃和兴奋,记者要适当地打断与采访无关的话题,并引导采访对象进入预定的话题。
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较谨慎保守,他们多态度模糊或者沉默寡言。对于这种气质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从熟悉的话题切入,以采访对象的专业领域或者共同的生活经历等话题开启采访;表明采访的目的,消除采访对象的顾虑,并且使采访对象的态度更加清晰;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微笑的表情,并不时运用肯定的手势,增强采访对象的自信。
3 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
明确心理特征后,更要善于利用这种特征来开展采访任务,在整个采访环节要控制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现象,可以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进行安抚。把握采访对象情绪还有很多技巧,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3.1 注意自己的着装。首先是在着装上,可以选择颜色比较深沉的,这样更容易使被采访对象产生信任心理。避免在服装上出现过多花纹和装饰物,否则会分散被采访者的注意力。着装还要与采访环境相结合,如果是在办公室内,可以选择穿正装,采访是在工地等室外环境进行的,可以选择穿运动装或者相关的工服,这样能够使新闻观看者更快的进入到状态中。
3.2 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采访的时间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情绪稳定时来进行,否则在采访中很难平复情绪,或者通过回答对所经历的痛苦更进一步回忆起,对采访产生排斥心理。上述问题在新闻采访中都是需要注意的。对于一位处于紧张状态中的民众,也不宜对其进行采访,因为在紧张情绪下采访对象很难正常地思考和流利地表达。适当的采访时机没有固定的规定,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3 善于选择适当的访问场所。比如采访学生,最适宜的地点是教室或操场;采访工人,最适宜的地点是工厂、车间;采访农民,最适宜的地点则是田间地头。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有利于采访对象的情绪稳定和愉快。
4 应对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
在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有时难免表现出各种有意无意的消极动作。记者如何面对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矫正和消除对方的消极情绪和行为,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记者应根据采访对象消极反应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4.1 对抗型。对记者来访态度冷淡,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记者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对抗的各种原因。对受过新闻界伤害的采访对象,记者要诚恳地道歉和自我批评;对记者有成见的,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使采访顺利进行。
4.2 谦虚型。一些先进人物害怕过度宣传自己,不愿积极回答记者提问。针对这类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迂回地问一些看似与主题不相关的问题,以消除顾虑,放松采访对象的心情。4.3 愤慨型。由于采访的主题或者记者的提问,引起采访对象愤怒的情绪。对这种采访对象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及时道歉,抚慰采访对象的情绪,使得采访顺利行进;另一种则是利用采访对象的愤怒,及时追问,找出更多的新闻点。
5 注意采访对象的形态语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随时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彼此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一定的神态或细微的动作,给对方传送一种心理活动信息。这种心理活动信息又称非语言信息或形态信息。记者要善于掌握传送这种信息的主动权。比如有的采访对象情绪紧张,两手不停地搓动,这时记者可以通过说笑、闲谈和适当的肢体接触来缓和采访对象的不安;有的采访对象在回答过程中,下意识地看一眼记者手中的笔记本,这可能是采访对象缺乏自信,对于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这时,记者可以点点头,或者用微笑来鼓励采访对象;还有的采访对象,一直用眼睛注意记者的面部表情,既向记者传递“我谈得究竟对不对路”的信息,也有捕捉“记者满不满意”的信息,此时,记者应及时理解采访对象的意图,同时给予肯定或引导。心理学知识作为记者采访的有力武器,应该在记者圈大力推广。
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好适度原则,引导受访者真实、客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新闻行业的采访心理学还不够完善,但随着新闻工作者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不断实践,相信采访心理学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巧妙地运用它,让记者的采访工作更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