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11月20日 作者:冷兆泉 编辑:shphao 有100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

1 了解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

新闻采访面对的是不同个体,记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提出问题,并得到理想答案心理动态受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因此从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的采访任务,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大兴安岭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气候寒冷,因此该地区人性格豪迈,生命意志及精神气质较强采访前记者并没有接触过被采访对象,因此对其心理特征很难了解此时通过搜集一些日常工作信息便能够初步了解心理情况,对采访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规划,这样在采访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消除紧张感,使采访对象更加轻松的回答问题对采访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主要是从职业来划分,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来选择切入点,可以更快的进入到提问状态对于干部,注意提问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对于教师,注意引导正确的话题方向;对于科技人员,注意引起他们的专业兴趣;对于农民,注意用平实的语言和平和的态度,消除紧张感这种有针对性的前期准备,能使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心理上接近采访对象,建立理解的平台,为后续的实际采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采访对象的气质类型

心理特征可以表现在气质方面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环境进行分析,还要结合生活环境来进行,大兴安岭地区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地处北方,大部分群众性格开朗,在结合心理特征规划采访方案时,要结合环境特征来进行根据被采访对象初次见面时对记者的态度可以了解到性格特点,初步判断是否过于内向,根据分析得到的气质类型结果来规划有效的采访方法保持倾听的姿态,让采访对象有更多的积极性和发言权;保持冷静的头脑,由于采访对象可能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记者要注意保持一种客观公正、“旁观人的态度;适当的引导话题,如果采访对象过于活跃和兴奋,记者要适当地打断与采访无关的话题,并引导采访对象进入预定的话题

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较谨慎保守,他们多态度模糊或者沉默寡言对于这种气质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从熟悉的话题切入,以采访对象的专业领域或者共同的生活经历等话题开启采访;表明采访的目的,消除采访对象的顾虑,并且使采访对象的态度更加清晰;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微笑的表情,并不时运用肯定的手势,增强采访对象的自信

3 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

明确心理特征后,更要善于利用这种特征来开展采访任务,在整个采访环节要控制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现象,可以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进行安抚把握采访对象情绪还有很多技巧,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3.1 注意自己的着装首先是在着装上,可以选择颜色比较深沉的,这样更容易使被采访对象产生信任心理避免在服装上出现过多花纹和装饰物,否则会分散被采访者的注意力着装还要与采访环境相结合,如果是在办公室内,可以选择穿正装,采访是在工地等室外环境进行的,可以选择穿运动装或者相关的工服,这样能够使新闻观看者更快的进入到状态中

3.2 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采访的时间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情绪稳定时来进行,否则在采访中很难平复情绪,或者通过回答对所经历的痛苦更进一步回忆起,对采访产生排斥心理上述问题在新闻采访中都是需要注意的对于一位处于紧张状态中的民众,也不宜对其进行采访,因为在紧张情绪下采访对象很难正常地思考和流利地表达适当的采访时机没有固定的规定,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3 善于选择适当的访问场所比如采访学生,最适宜的地点是教室或操场;采访工人,最适宜的地点是工厂车间;采访农民,最适宜的地点则是田间地头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有利于采访对象的情绪稳定和愉快

4 应对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

在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有时难免表现出各种有意无意的消极动作记者如何面对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极反应,矫正和消除对方的消极情绪和行为,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记者应根据采访对象消极反应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4.1 对抗型对记者来访态度冷淡,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记者必须认真分析其产生对抗的各种原因对受过新闻界伤害的采访对象,记者要诚恳地道歉和自我批评;对记者有成见的,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使采访顺利进行

4.2 谦虚型一些先进人物害怕过度宣传自己,不愿积极回答记者提问针对这类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迂回地问一些看似与主题不相关的问题,以消除顾虑,放松采访对象的心情4.3 愤慨型由于采访的主题或者记者的提问,引起采访对象愤怒的情绪对这种采访对象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及时道歉,抚慰采访对象的情绪,使得采访顺利行进;另一种则是利用采访对象的愤怒,及时追问,找出更多的新闻点

5 注意采访对象的形态语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随时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彼此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一定的神态或细微的动作,给对方传送一种心理活动信息这种心理活动信息又称非语言信息或形态信息记者要善于掌握传送这种信息的主动权比如有的采访对象情绪紧张,两手不停地搓动,这时记者可以通过说笑闲谈和适当的肢体接触来缓和采访对象的不安;有的采访对象在回答过程中,下意识地看一眼记者手中的笔记本,这可能是采访对象缺乏自信,对于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这时,记者可以点点头,或者用微笑来鼓励采访对象;还有的采访对象,一直用眼睛注意记者的面部表情,既向记者传递我谈得究竟对不对路的信息,也有捕捉记者满不满意的信息,此时,记者应及时理解采访对象的意图,同时给予肯定或引导心理学知识作为记者采访的有力武器,应该在记者圈大力推广

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好适度原则,引导受访者真实客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新闻行业的采访心理学还不够完善,但随着新闻工作者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不断实践,相信采访心理学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巧妙地运用它,让记者的采访工作更有效率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1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0]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冷兆泉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