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6年9月21日 作者:董萃 编辑:shphao 有80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问题

诚信主要是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只有明确心理机制,才能被系统的研究。本文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对诚信的认识和行为加以分析,来解释诚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诚信”的本意即诚实守信。而诚信的本质则是“ 知行统一”。诚实守信的本质,就是言行一致、讲究信用、表里如一。在心理学的范畴来解释诚信心理:个体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与此种认识一致的行为表现。换言之,即知行统一。在成长的初期,个体基于所受教育及经历中早期经验的积累,形成对诚信的认识,即初始的诚信认识,但是个体在初始认识指导下,产生诚信的行为,并对诚信行为结果有着特定预期,行为发生之后所产生的结果作为一种反馈,会反作用于诚信认识。反馈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当个体一旦面对需要满足的成功、失败时,会对结果进行归因。假如归因与诚信无关系,则不会对诚信产生影响或是仅仅只产生一些轻微的影响;若归因于诚信,则必须要调整对诚信的认识,进而改变之后的诚信行为。

一、诚信认识及诚信行为的关系

诚信认识对诚信行为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但非唯一的作用。

在形成稳定的诚信认识之后,个体会在诚信认识的直接指导下,形成诚信意志。一旦决定做出诚信行为,则会进一步的实施诚信行为。因此,诚信认识可以视为诚信行为的前提及决定性的因素。但诚信认识绝非唯一影响因素,诚信行为还会受到利益预期的影响。人的意志过程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外因的激励下,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及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活动。人的意志行为也是有目标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利益而行动。在形成主要的意志行动时,为了接近及回避某一目标,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利益以及比较权衡结果往往是作为作为行为发生的决策因素。当然,具体影响诚信行为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如外部条件和内部准备。

在桂亚莉《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发布的结果当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诚信认识及诚信行为间的关系。在此研究当中,诚实及无欺是研究者确定诚信的六因素其中的两种。诚实所涉及的是个体对诚实意义及价值的认识,这点通过相对应的测验上可看出,其主要针对诚信,例如“ 诚实的人比较容易快乐”、“诚实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无欺涉及欺骗以及不诚实行为的评价。相对应的测验项目例如“与其被别人骗,不如去骗别人”可看出,主要针对实际情境的具体行为或者关于诚信行为以及其结果的态度。在研究当中发现这二者的相关较高,但是大学生对诚实的赞同要远高于对无欺的赞同。研究者解释:有必要存在谎言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还有自私自利的膨胀,以及众多的不诚信行为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是否有欺骗的问题时有了矛盾及不确定感,尤其是当个人的利益直接受到大的影响时,内心的冲突感会比较强烈。与此类似,另两个因素:信用及守信的相关程度较高,但是信用的均分要高于守信用的均分。

二、我国大学生失信现象的表现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品质是好的,大多数学生本性都是真诚善良且言而有信的。发生“信用危机”的毕竟只是少数,但是在大学里对此较为普遍的默认及宽容的态度,使大学生群体当中“信用缺失”的现象已经在近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习以为常及见怪不怪的事情,并且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信用缺失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在考试当中作弊现象非常严重。2008年,某高校为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考试中的作弊情况,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有超过32%的学生都认为作弊很普遍,并且有42%的学生认为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是一种捷径.2004 年,因考试中作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九名研究生被勒令退学。在外语CET 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雇佣“枪手”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当中屡屡发生。有的学生会将自己作弊的动机归结成为“别人都作弊,我如果不作弊的话,就会吃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当中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严重性。第二,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非常淡薄。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大学的教育,我国自1999 年开始实施国家贷款。其主要是以资助经济贫困的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在大学阶段的学业为主要目的,大学生以自己的身份、人格及信誉为担保的贷款,是一种完全意义的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却被一些不讲信用的学生给抹上了阴影。根据调查显示,北京个人消费贷款中,不按时还贷的比例要低于1%。,但是自2010 年开始,工商银行有1000 多名毕业生相继进入了还款期,一年之后仍然有超过100 人未还款,占总数的将近10%。《文汇报》也曾载文报道:对某大学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调查,29.7%的学生对个人诚信制度不了解,有近两成的学生对还贷并不关心。无独有偶,广东省有的高校违约率超过四分之一。以上调查虽只代表了个别地区以及个别高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普遍性,它反映出问题是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三、大学生失信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体制的原因以及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社会生活当中失信现象非常严重。政治生活中,政府官员为了个人的升迁,欺上瞒下、制造假学历、编造假数字、捏造假政绩。经济生活当中,假冒商品充斥着市场,并且企业的财务失真,做假账、逃避银行债务、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等行为屡见不鲜。并且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多个问题的存在,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却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成员当中唯利是图的意识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对大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诚信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一方面,有些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诚信缺失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此种影响甚至可以抵消教师对学生开展的诚信教育所能起的作用。比如个别家长的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只是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哪个都忽略了对子女行为的矫正,对孩子发生的诸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说谎等不良行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家庭意识到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方法不当等等,这些对大学生品质的培养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影响

首先是学校德育较为简单化、一般化,忽视对个体道德的培养。许多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教育的现实与期望吻合程度非常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全面而健全的人格。由此在道德的教育上出现了两条道路,即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只教育知识,不对情感进行教育,不能有效的做到知情合一。

(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将认知当作行为的偏差。

诚信本质上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道德认知程度叫高的人,一般都能够守住诚信这一道德底线,而道德认知低的人往往会突破这道底线。在当前高校德育的工作当中,非常缺乏对学生做人的关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工作的误区,即把道德认知当做道德行为。而实际上,道德认知往往要通过内化成为道德情感,然后才能外化成为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间不能简单划等号。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教学作用,在教学当中增加、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通过比重的增加,逐步来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两课”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在提高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以及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两课”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政治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对受教育者在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的现象。因此,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能够保证完整的理论教学及内容的前提下,要适当的增加诚信教学的内容的比重,如果有需求,也可以独立开设相关的课程,通过教学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

(二)诚信教育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大熔炉,也是增强大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如果整个诚信教育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面的理论教学,那么教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把理论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及社会实践的活动当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诚实守信对于公民的重要性,才能够保证诚信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以及教育效果能够长久作用。

(三)加强制度的约束机制

在当前的整体社会环境下,单纯的依靠教育手段实现对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及目的是远远不能够的,只有将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诚信教育的效果。

总结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诚信直接关系到这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2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6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8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2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董萃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