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马斯洛和苏蒂奇为代表的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性,他们认为人性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并将超个人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界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之后兴起的第四势力。本文采用的是罗杰·沃什在其《超越自我之道》中对超个人心理学下的定义: 超个人心理学乃是研究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的心理学。所谓超个人经验是指存在的自我认同感或自我感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扩大到人类、众生、心智及宇宙性层面的经验。
二、东西方文化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
1.西方哲学。对宇宙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古希腊时代是西方哲学的源头,那时人们认为世界是统一而和谐的,他们不会刻意区分学科之间的区别,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努力探寻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实相。后来随着二元论的产生,人们逐步将世界一分为二,非此即彼,所有事物都有了对立面: 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光明与黑暗、喜悦与痛苦、过去与未来、身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等等。这种简单且粗暴的二分法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固然很有必要, 但也会使人感受到分裂和对立, 从而陷人冲突、焦虑当中, 很难再感受到万物统一和谐的感觉。超个人心理学者反对自然主义和实证哲学把宇宙和个人简约成非人的机械过程,他们努力探究到底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本性。
2.东方宗教哲学。
2.1 印度教。印度教认为“ 梵” 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 无法用语言来恰当地描述。我们所谓的“我”( 小我或自我) 以及世间万物不过是“ 梵” 的幻化而已。“ 梵” 、“我” 本来不二, 凡人不解此理, 只好轮回受苦, 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解脱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 瑜咖” ,意为通过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提升人的意识, 将“我” 与“ 梵” 结合,连接起来。瑜伽也被超个人心理学者运用到临床心理治疗当中。
2.2 佛教。佛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 具有佛性的人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备佛性, 只是我们的心被无明蒙蔽, 只有觉悟才能明心见性, 所以觉悟并不是发现了什么而是回归到当初本来如是的状态。觉悟是佛教修持的最终目的,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行方式就是坐禅一一闭目端坐, 凝志静修,调节呼吸,放松身体。超个人心理学中的静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坐禅的原理。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1.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 精神” 一词有时也被译为“ 灵性” ,宗教教义告诉人们灵性从来都不是向外求来的而是源自于我们的内在本质。精神的寻求不仅是健康的,而且是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向。大多数宗教都认为人类最深层的本源是精神, 但迫于当代社会现实, 心理学为了能在科学领域获得一席之位,长期将焦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实验上,对一切宗教与哲学敬而远之,因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性。
2.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绝大多数人盲目地认同自己的年龄、性别、种族, 认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认同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我” 。即使是传统心理学也将“自我” 区分为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但以上这些只是生命的表象并非生命的真相,远远没有接近你的本性。
3.人类的精神是合一的。人并不是绝对独立或孤立的一个实体,事实上, 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是一体的, 都是不二的。不二是指从根本上感觉到自己是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同为一体的,没有高或低、神圣或世俗之分。人的这种终极认同感扩大开去,远远超过了思想与肉体的狭窄局限。
四、超个人心理学的评述
1.超个人心理学的局限。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考虑到当代社会的现实,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局限性。比如最令人垢病的研究内容的不可测量性。自冯特建立了实验心理学后, 心理学家们深深希望得到科学界的定、接纳和尊重, 所以尽可能把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原则和方法照搬到人类的研究上,他们习惯编制各种量表作为辅助工具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结构。然而超个人心理学由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和广泛性, 目前为止还很难将人类精神领域进行量化研究。对人性的研究是否需要量化、科学化,是否还有别的可行的方式仍然值得商榷。
2.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整合了人类知识探索的各种领域,它是唯一致力于探究、尊重并肯定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 感官、情绪、心智、社会、灵性) 的领域。超个人心理学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人性观和世界观,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我” 究竟是谁, “我” 与宇宙与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超个人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促使我们拥有超个人的视野, 促使全人类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