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6年9月3日 作者:刘宏宇 韩璐 编辑:shphao 有126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着重心理病态的一半不同,马斯洛则转向心理健康的另一半。马洛斯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他的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后人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一、马斯洛的人生经历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于1908 4 1 日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人家庭,因童年缺乏母爱体验了许多孤独和痛苦而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为了寻求安慰把书籍当成避难所。进入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一生。1934 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次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因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直到1962 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1967 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任《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首任编辑。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而鞠躬尽瘁所获的成果被心理学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同,直至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才逐渐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二、《动机与人格》的产生背景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萌发

20 世纪40 年代开始西方心理学界就有不少学者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统治的不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统领心理学界的两大势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健康人人格、需求的探究,更多的心理学研究人员需要以人为本,即把人当作人来看。由于具有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具有共同思想的心理学家逐渐汇聚在一起,发起并形成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心理学运动,开始突破原有研究的桎梏形成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力量,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马斯洛本人于1943 年已经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论》,为《动机与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埋下伏笔。

(二)战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但战争阴云没有散尽,国际军备竞赛日益激烈,特别是核战争对人民产生很大压力,美国民众处于对战争的无尽恐惧和担忧中,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在青年中掀起的反主流文化的运动,表现为反对传统的价值、重视自我实现、强调个人经验,促进心理学家们更多的开始注重从个体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真实需求、尊严、理想和兴趣,但不同于这股个人主义社会思潮中把个人的欲望看作是核心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人本的自然倾向不是避苦趋乐的狭隘私利,而是在生活需要中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人类高级需要或真善美等心理需要的追求。

三、《动机与人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动机与人格》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学说的奠基之作,它力图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关于人性观方面的理论体系。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其中核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是:积极的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一)积极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对于精神分析而言,人的意识、心理是黑暗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精神疾病,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潜意识中的黑暗方面,而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更强调人性中积极、美好的东西,主张人性本善,且具有建设性,而恶则来自于社会或文化。他将人类的需要分层次,由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他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的不同程度,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二)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是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旨所在。他通过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得出系列成功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主要指更务实、更能干的自我实现者;另一种是超越型自我实现,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丰富超越体验的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马斯洛认为人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四、《动机与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动机与人格》一书的问世对心理学界具有无可比拟的非凡影响,尤其是积极动机理论的提出,以及对健康自我实现人格的探究,都促进人本主义心理学从萌芽阶段逐步壮大与巩固,最终成为影响世界的心理学第三大思潮;其对心理疾病与健康状态的探讨,对于心理健康自我实现人格的研究,促进心理治疗的治疗方向从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转向以来访者中心。书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是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萌芽,也是后来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理论奠基。

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就是主张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他说:“人是如此构造的,他坚持向着越来越完美的存在前进,而这也意味着他坚持向着大多数人愿意叫做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行前进。”这与教育本身的根本目的“使人成其为人”不谋而合,因此该书的自我实现论和需要层次理论都对于现代教育界有着深刻启示,特别是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爱和归属、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知识讲解、智力提升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学生自尊和促进其自我实现。比如: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素质教育中艺术、音乐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影响。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因此如何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与自身需要休戚相关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是现代教育中自始至终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

马斯洛的一生都坚持着一种人道主义哲学,以便能够帮助我们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马斯诺的学说里所强调的人性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实现理想信念所需要的。

马斯洛在20 世纪40 年代首次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他的自我实现观在欧美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曾发生过广泛影响。1943 年马斯诺发表了论文《动机理论引言》和《人类动机理论》,第一次将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综合起来,提出了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基本框架,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人性的基本需要研究之上。这为他的自我实现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到1954 年,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已经逐渐成熟。同年,《动机与人格》的问世,使马斯诺的名字开始成为一种深入探索人性的象征。他敢于打破传统,自我突破,首次把“自我实现的人”和“人类潜力”的理论融入心理学研究范畴。

马斯诺认为,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等;意味着基本满足再加上起码的天才、能力或者(人性的)丰富;自我实现者是一些已经走到,或者正在走向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在马斯洛理论中,“潜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在他看来,“潜能”是决定后天自我实现的基本根据和内在驱动力。而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如果能忠实于自己的内在本性,抗拒不良文化的影响,不断做出成长的选择,最终就能走向自我实现。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称作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他认为人本善,所以个体经常自我克制,以利于他人。他把从个人出发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建立在抽象的先验人性论的基础之上。他说:“如果真的自由选择有可能的话,那么他们就自发地倾向于选择真而不是假、善而不是恶、美而不是丑、倾向于选择整合而不是分裂、快乐而不是悲伤、生气勃勃而不是死气沉沉,独特性而不是老一套,等等。概括起来说,他们倾向于选择我描述为存在价值的东西。”不得不说,马斯诺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他研究健康人格的最初动机就是要通过治疗病态人格,从而改造他所面对的病态社会。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2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64]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8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2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刘宏宇 韩璐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