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6年8月25日 作者:张跃奇 张桂青 编辑:shphao 有169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电影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心理电影简述

心理学是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电影都是心理影片,它们大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心理描写的成分,至少都在讲述人的思想、行为和活动。狭义地说心理电影是指心理学情节在电影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影片。它是发展成熟的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观点对电影渗透和影响的产物。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电影的分类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叫做心理电影。心理电影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反映人类生存活动的综合艺术,自其诞生起就一直没有脱离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轨迹。

1.1 心理电影的构成

心理电影是以心理疾病为素材构建情节、设置冲突、解决心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类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随后,心理电影聚焦于心理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想象力,电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为情节工具和底色,表现人物心里的想法、愿望、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于是,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电影这个新的类型。经典心理电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学教师所重视

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和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都生动鲜活的呈现,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对应和深切触动。当深奥的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就成为引发公众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良好途径,这也是目前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

1.2 心理电影的发展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新阶段。电影心理学,过去既有实证的研究,如感知心理学,也有假设、演绎的研究,如精神分析学。一大批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线索的优秀影片重现了好莱坞影坛昔日的辉煌。特别是近年来,表现人类异常行为更是国际影坛上形成趋之若鹜的一股热潮,吸引了大量投资和观众,其中较为熟悉的作品有《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等。这些影片已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艺术成就中一笔珍贵的财富。之后,心理电影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开始关心精神病人的生活,电影中也开始出现描写精神病人的生活片、言情片,如《飞越疯人院》、《阿甘正传》、《美丽的心灵》等。另外,也有许多心理电影探索着未解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对心理有更深的了解。如周润发主演的《赌王》、黎明主演的《双雄》分别对失忆、催眠进行讨论。心理影片的崛起和流行使得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电影与病人沟通,借此令沉默的病人吐露心事。经过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了“电影疗法”,于2003 年得到了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的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该学院建议将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近年来,在欧美许多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美国主流社会已广泛接受这种疗法。

2 心理电影在教学中的作用

电影主要由画面和声音两个要素组成,个中的故事线索和情节悬念,更能吸引着广大学生,引发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吸引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只进行常规教学,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难度。心理电影从思想和行动出发,使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显得更加直观,使空洞的心理学知识显得更加完整,成为学生在视觉上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载体。这些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电影,可以弥补学生的情感经验不足。

2.1 心理电影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视觉化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什么是个性,什么是人格特征,什么是人格特质理论,等等,种种抽象而又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放映相应电影《楚汉骄雄》,通过欣赏楚汉争霸的历史故事,分析项羽、刘邦在影片中的行为态度,观后让学生谈谈看法和独特的见解。也可放映《红楼梦》中的一些章节,对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典型角色进行分析,使其对人格、个性等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时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影片,观看影片角色的行为态度等,观后让学生谈谈看法和独特的见解。这样原本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会慢慢具体化,原本模棱两可的理论会逐渐明朗化。

2.2 心理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光靠自觉性和学习的直接兴趣还不够,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利用新的刺激引起他们的求知的反应。要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一定要使他们知道自已这方面知识不足。最好把学生导向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为了回答眼下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迫切希望从电影中得到启示。例如,精神障碍相关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并没有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单凭理论讲解,不能得到满足。这时可以运用相关电影,比如《美丽心灵》,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可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反映出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及预后的整个过程。不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的讲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理论的灌输,而是主动的、不断探求的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可谓是一举多得。教学电影本身就是“声”与“画”的结合,即语言跟形象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建立两个信号系统之间的正确联系。结合银幕上的具体形象配之以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先是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一定的事物与一定的词语之间的联系,电影过后,保留在学生记忆中的是能够用词语描述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这样,即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接收到这一语词信号时,就会很自然地再现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的表象。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都具有直观性的,只有与学生大脑皮层中已建立过联系有关的语言文字才具有直观性。所以,通过看电影使学生建立这种联系,对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用语词唤起学生同时性、相似性和对比性的联想,并借此促使学生形成与新知识的联接,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2.3 从电影中体会心理学“助人自助”的作用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技能。心理电影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更深刻领会影片内涵和观影启示,这也是对心理学常识和规律的深度探讨。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心理电影赏析将心理与电影相融合,集声、像、色、形等多种元素于一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心理、放松心情的途径,让学生在感受到快乐、安慰的同时,还能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同时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承压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深化学生对美的剖析和鉴赏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电影讲述许多实际案例,以及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学习心理学不单单是去帮助他人,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助”。比如《阿甘正传》及《海底总动员》等电影的放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当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沉溺于逆境中,而是勇敢的面对。而电影的说服力要比单调地说教要强,比单纯的说教要更有效果,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等综合正能量更加强大。

3 心理电影的局限性

心理电影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局限性:其一,心理学电影素材需要教师大量的收集、挑选,耗费很多时间,很多心理老师不愿采用。其二,心理学电影在教学过程中对心理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讨论,让学生去体会,去观察,则效果则大打折扣。其三,心理学电影教学适宜小班授课,不适应大班,小班授课大家相互熟悉,学生容易打破自己的心理防御,勇于讨论、探索。

实践证明,心理电影这一比较新颖的教学资源的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和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的共鸣,如果恰当的引领,在心理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关注电影的娱乐性而非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那么会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人物心理动力分析和人格分析,将学生无意识的关注转化为自觉的关注。当然,无论是多面性的信息传输,还是语言表达方式,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最终达到有效获取知识的效果。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2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6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82]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2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张跃奇 张桂青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