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幸福作为一种个体主观的心理体验一直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追求幸福也是人类进化得来的一种最终机制。一些研究显示外部环境刺激更能让人体验到幸福,如美味的食物、温暖漂亮的房屋、美满的婚姻家庭,以及真挚亲密的友谊; 但同时环境中也存在许多令人痛苦的因素,如危险的动物、破损的家庭与失诺的亲密关系等。
进化心理学理论对友谊的形成有着诸多假设与实验研究,也提出了互惠的利他主义、友谊联盟等多种理论。但在众多跨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友谊始终和积极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幸福感密切相关。毋庸置疑的是,友谊使原始人类在自然选择和主观适应上都能获得利益,即繁衍成功率和主观幸福感; 同时,进化心理学视角下不同类型的友谊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人类力求规避的痛苦与进化劣势,即各种各样的代价。幸福是具有相对性的,因此研究个体在进化过程中运用何种启发策略以巩固友谊、使幸福感最大化并规避痛苦,寻求友谊所带来的利益与代价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2 友谊的进化模式
2. 1 互惠的利他主义
非进化学的研究认为友谊社会交换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社会交换中个体能够自主选择与友谊相关的代价和所获收益。互惠的利他主义理论假设对非亲缘关系者的利他主义倾向是因为施助者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点获得回报。这种交换关系会使双方都获得适应性利益。自然选择促进了个体建立并维持能带来高利益的社会交换关系的机制的进化。
原始人类几乎从不单独进行大型狩猎,因为其代价是极其冒险和昂贵的。在解决适应性问题时建立友谊或拥有结盟的原始人类经历了生存机会与繁殖几率的增加,这样的联盟使原始人类在危险的大型狩猎活动中付出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和他人一起狩猎的个体更容易确保营养食物的获得,世世代代之后,自然选择机制促进人类主动建立友谊和联盟以实现共同目标。
2. 2 友谊的联盟模式
还有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友谊建立在形成联盟所需的计算系统进化的基础上。建立联盟模型与互惠的利他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基于交换理论,而更多地考虑人际冲突的因素。
结盟理论的中心前提是人类总是惯性地与他人发生冲突。与他人结盟能为自己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支持网络并在直接人际冲突中占有胜算。即在冲突中胜利的可能性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敏捷性和体格的健壮程度,也取决于他集合其他个体———朋友———来支持他的能力。友谊的结盟模型认为人类进化了一种计算系统为认知服务以判断不同朋友对自身的忠诚程度,对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在你自己未来遇到纠纷时才最可能为自己提供帮助。DeScioli 和Kurzban( 2012) 洞察到,“个体通常与一个冲突中的双方都有关系,尤其是在一个局部密集的网络结构当中”。这意味着原始人类需要判断当群体内出现双方冲突时,谁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自己,即选择一两个最亲密的朋友。而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联盟进行等级评定,比他人更先一步建立友谊。
这一假设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一个个体A 会首先在他的朋友中选择将他认定为最亲密朋友的人。其中的逻辑是,谁认为A 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谁就最有可能在未来遇到纠纷时对A 表现出忠诚。这一点成为了结盟理论的中心假设: 其他个体对A 的等级评定是A 对他们进行等级评定的强预测者。相反,互惠利他理论认为谁能为A 提供最大的利益才应该被排在第一位。而其他非进化学的观点则认为友谊等级排列应该以空间距离、相似度和熟悉度来判定。
2. 3 友谊的正外部性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虽然互惠利他理论是人类进化出友谊的可行路径之一,但事实上友谊中的利他倾向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非互惠性特征。事实上强调回报的关系一般并不亲密; 要求对方偿还利益和支持并不是亲密关系的特征; 与此一致的是,当人们感受到对方坚持要求自己对对方有回报性支持的时候,他们之间不存在友谊。至少在意识层面,互惠的利他主义不是友谊的定义性特征。
Tooby 和Cosmides( 1996) 提出了一种转换模型,该模型认为友谊的机制产生于正外部性概念的基础上个体在不需自身付出代价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为他人带来利益。例如,你和你的朋友都需去一个杂货店,但是你朋友没有车,你让你的朋友搭你的顺风车而你却并没有付出额外的代价,你自己也到了杂货店。按照生物学利他主义的经典定义来看,利他主义需要个体为他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付出代价。然而Tooby 和Cosmides 认为,为他人带来利益的时候付出的代价越少,我们所期望的授予利益行为的传播就越广泛。不仅如此,无论哪种授予利益行为的适应性一旦通过自然选择得到进化,这种行为实施者代价最小化的适应性就会被加强。
3 友谊的利益与代价
朋友所带来的利益总是十分丰厚: 他们提供给个体食物和其他资源,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为个体社会层次的提升予以指引,甚至帮助个体解决交配中的关键适应性问题。然而伴随着这些利益,友谊也带来了潜在的竞争和对抗。朋友可能会增加你获得与他竞争以得到相同资源的成本,其中就包括同一个高质量配偶。朋友间相互冲突的目标会使个体互相干扰对方策略的实施,阻碍对方实现目标的道路,这一现象被称为“策略干扰”。
进化学中的友谊强调这种关系中的利益交换,但同时也潜在着相当大的代价成本。每对友谊中的特殊代价与利益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同性友谊与异性友谊在这点上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3. 1 利益
3. 1. 1 同性友谊中的利益
关于友谊的进化学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结论,朋友在帮助个体解决交配相关问题时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性友谊为男性和女性交配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直接或间接利益: 与亲密的朋友一起讨论与性别相关的话题,分析追求者的意图,交换择偶意见以及最终如何获得伴侣。
交配与同性友谊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提出一些关于交友偏好的微妙假设。两性之间存在择偶偏好的差异和某些既有原则,包括同一性别的某种性别偏好会引起异性别成员之间的竞争。基于这种情况人们通常会在自己的朋友身上上一份保险,即如果你的朋友拥有吸引异性的特质,那么这种特质也会或多或少“传染”到你身上,原始人类或许体验到了这种有益的“外溢效应”。不仅如此,如果某些特质真的被“传染”给了自己,那么这种优势将在未来被放大。
例如,因为男性比女性更加重视自己长期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女性就能通过与具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成员建立并维持友谊来获得与保持身材相关的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不具备身体吸引力的女性就可以获得与合格高质量男性接触的机会。这种优势效果会在未来被一定程度地放大,因为身体吸引力是一种可转让的资源。简而言之,拥有一个有魅力的朋友,她可以给你一些保持身材和与美丽有关的建议。
与此相似的是,女性更加看重男性占有的经济资源,因此可以预期男性会有强烈的偏好选择拥有资源的朋友。进化视角下的同性友谊中,男性会倾向于与掌握资源的男性成为朋友,因为这些朋友能够帮助他们增加择偶机会。并且经济资源具有高度的可转让性,因此如果你的朋友富有又大方,那么你会获得更多的优势。Lewis 等人2011 年的研究为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研究者设计了一个预算分配任务,让男性和女性为他/她理想朋友的六种分类特质( 例如经济地位、身体吸引力、个性等) 进行“投资”。正如之前所预期的,男性在挑选同性朋友时更加重视地位提升和资源掌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但现有结论已能够初步证明人类在挑选同性朋友时所注重的因素能帮助原始人类解决性别特异性适应问题。我们可以预期,当某种特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增加对它的重视程度。
3. 1. 2 异性友谊中的利益
异性友谊也能带来很多适应性优势,但它与同性友谊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异性友谊可以提供同性友谊不能提供的利益。例如两性间在肌肉与上肢力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而身体力量上的差别使原始女性能够受到来自身体健壮的男性朋友的保护,但却不能从一位女性朋友那里得到保护。
直接交配机会是异性友谊提供的另一项特有优势。性策略理论为预测男性和女性在择偶策略上的相同与不同点提供了原则性的理论框架。该理论预测男性和女性在面临相似的适应性问题时发展出相似的择偶偏好,面临不同的适应性问题时发展出不同的择偶偏好( 例如体内受精和妊娠、父亲不确定、与年龄有关的生育能力下降等等) 。例如男性和女性都会为未来保险选择一位亲和、愿意合作和值得信赖的长期配偶,但适应性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导致不同性别拥有不同的择偶偏好,如潜在资源占有量和身体吸引力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在重要特质中有着不同的优先程度。
异性交友偏好与性别分化模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异性交友偏好与择偶偏好之间极大部分的重叠暗示着异性友谊的起始和维持或许受到交配机制激活的影响。交配激活假说提出了异性友谊的相关假设。这一理论推测具有“不受限”的社会性导向的个体———具有更大倾向性投入到不被允许的性关系中的个体———会在对异性友谊使用交配策略中获得更大的净收益。Lewis 等人假设异性择偶偏好与择偶偏好的相似度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导向。这一假设在两性中均成立。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社会性导向更强的个体更注重异性朋友的身体吸引力,而女性还会更加注重男性朋友的身体力量性。与择偶偏好高度一致的特质表明不受限的个体更喜欢刚好拥有理想伴侣特质的异性朋友。这些发现揭示了异性友谊的建立或许部分受到择偶心理激活的潜在影响。
3. 2 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