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16年5月23日 作者:赵冶倩楠 编辑:shphao 有95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心理学分析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及预防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的阶层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8090后农民工们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自我维权意识,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冲突时,却不知道用何种途径去维护和解决自身利益,却采取缺乏理性的罢工、上访、游行示威等群体行动,以期达到维护自己贴切利益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及其特点

对于“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却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周岁以上。“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新”,新在年轻,新在思维,新在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他们文化程度较高,却没有务农的经验,其憧憬能在城市定居,然而内在相对剥夺感使他们看到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内心的不甘导致他们要求获得自己的合法性地位。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而言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其处境有一定联系。作者把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归结为三个:

1.身为农民,但没有务农经验。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不仅有着比老一代农民工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也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即使他们出生在农村,却向往城市的生活以至于没有过多的农村生活经历。

2.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维权意识和平等观念。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升高,他们绝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甚至是高等,中等院校毕业。他们不仅把进城务工当成生存的出路,而且重视自身的发展前途和自身权利的实现。随着我国现代技术的进步,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能,还通过一系列的媒体传播了解人生平等的观念。他们也渴望和城市人民享有平等的权益和社会福利待遇。他们向往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工作环境。他们不仅仅从事建筑业,还涉足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等。

3.遇事容易产生报复心理,行为冲动。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维权意识,但他们对维权途径尚不明确,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追求自身权利的理性。加上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较小,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当他们的相对剥夺感产生时,往往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在这种扭曲的心理驱动下,他们又无法寻求有效的途径。个体内部就会形成一种焦虑的状态从而激发愤怒进而采取行动来宣示自己的不满。

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阐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

1.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分析参与者自身的心里特征。美国社会学心理学家戴维在研究态度与行为时说道:“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态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世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加深。新生代农民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希望在城市立足,城市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当他们的生活意愿和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不会像老一代农民工一样忍气吞声,而是会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种心理使人群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相对剥夺感。新一代农民工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他们就释放内心的压力,扩散仇恨。使各个个体的思维逐渐得到同等地位个体的认同,最后产生大规模的集体对抗行为。

2.从众心理激发众多人的参与。从众顾名思义就是服从于参与,它不仅是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而且还受他人行为的道德影响。因此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心理的显著特征是个体的社会行为规范遵从的从众性。从个体来说,当群体多数人情绪激昂时,个体的思维突然就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从而产生了心理的恐惧,以便急于去寻找一种行为来反映内心的想法,而此时人与人之间的暗示和感染程度非常的强烈,于是很多的人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群体行为之中。对于新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满腔热血但缺乏理性思维。当个别人呼吁维权时,参与者感到无力判断是非。在这种情况下从众心理会大大增加。群体中的多数人情绪激昂,以便急于寻找一种行为来反映内心的想法。从群体性事件来看,其实事发之初参与的人数很少,很多人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他们大多是持盲目的观望态度。由于从众心理的趋使,使个体心里的原始态度受群体态度的转变从而做出极端道德行为。

3.社会助长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要分析在社会中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人们在唤起状态下,会快速地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起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某些人实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所做出了极端的行为。社会助长作用经常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标努力的时候,他们可以对个人做出的努力单独的评价。在一些群体事件中,人们便抛弃道德的制裁,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从而变的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忘却了自身的身份,而是作为群体的一份子活动,其行为被群体的共同性所同化。也就是说,参与者道德自我意识弱化,丧失了责任感,自我约束放松,进而做出反社会行为。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1.新农民工要从自身上端正态度。群体性事件现实特征一般是老百姓对生活现状和政府不满,认为政府忽视了对自己的关心。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极度渴望受到城市的接纳。他们大多数是由于自身存在社会不公的心理。通过对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比较与分析,从他们自身的心理疏导更能达到明显的效果。这时候因环境而生的集群情绪还不那么强烈,开展沟通会更容易。这一阶段处于事件发生之前,应做相关的心理预防工作。建立预防机制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现状或作用方式,正确的调整社会群众心里,从而使群体性事件扼杀在摇篮里。再者将无直接利益者与改时间的发动者隔离开来,使他们不被从众内心,为下一步化解措施做好准备。最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身素质,重视教育的发展,多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遇到类似事件发生时,要理性地看待问题,摆正态度。

2.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近些年来在发生地震或洪涝灾害后,国家领导人亲自到灾区指挥救灾,为各级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树立为民的良好榜样。温暖了群众的心理。而某些地方官员无视百姓、居高临下,给人民一种无法接近的形象,以致与群众在利益失衡下无法反应现实难题,最终发生暴力事件。很多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降低也妨碍了政府官员的劝说和化解的努力。因此,政府各部门需要根据自身工作的性质和所管辖群体范围的实际情况,宣传本单位的工作职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消除人民对社会矛盾的理解和片面的观点。政府还要与参与者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如果在参与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摆官架子只会火上浇油使参与者加剧情绪。

在新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对应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出发,合理地科学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赵冶倩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