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化研究的概念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近年来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在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得到大量使用。心理学家们从一开始对能否使用质化研究方法的讨论,已经转变为如何使用好质化研究方法的讨论了。质化研究法发展势头迅猛,被称为是心理学研究的“范式革命”,心理学的“第五势力”,甚至有些心理学家称质化研究范式引起了心理学“地壳的巨变”。
质化研究强调研究者应尽可能地采取自然的方法,融入被研究者的生活,全面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通过互动,运用语言、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探讨每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和行为的本质特征,深入剖析研究对象。质化研究注重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在特定情境中追寻意义,质化研究是描述的、释义的。
2 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化研究方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兴起,质化研究体现了后实证主义精神,建立在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基础上。
现象学的科学观是通过现象学还原清除意识中的经验元素,以使研究者能够理解特定个体的精神世界。质化研究受到现象学自然性、整体性、描述性的影响,最经典的研究范例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的几个步骤,即“面向事物本身”、“中止判断”、“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质化研究受释义学的影响。早期释义学的代表人物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以人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他将心理学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狄尔泰指出,“那些把心理学当作自然科学的人仅仅能得到元素性的感觉经验,而不能获得鲜活的心理体验。这类体验无法用常规心理学方法来进行说明,只能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为了找到一种能使研究精神现象及其产物的人文科学能具有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地位和价值,狄尔泰创建了释义学。释义学认为研究目的是理解,在理解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及其产物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解释。认为对人文现象而言,要想理解和诠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意义,就应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研究。释义学循环和视域融合也对质化研究有影响。释义学循环是指由经验证实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是相对的,是会改变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过程。视域融合是指后期的释义学认为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受到地域和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受释义学的影响,质化研究认为对意义的把握是研究的重点,强调意义的个体独特性、具体性、生动性和实际性,受到个体所在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对意义的把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通过多次实践研究,在有意义的具体情境中,对事物进行不断的理解,反复分析综合,才能准确把握意义。
从本体论方面来说,质化研究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认为实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杜布罗弗内等质化研究者曾说过:“在质化评估中,评估者假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体是不同的,个体创造了他自己的实体。”质化研究认为心理是一种“精神实在”,是个体建构的产物,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和建构是各不一样的,各具特色的。根据建构论的观点,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建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社会环境有差异等,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建构。每个个体的建构都会受到他的价值观、文化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这点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就有所体现,冯特在德国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怀抱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心理学从此成立。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将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心理和意识是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分析元素及其结合方式。当心理学传播到美国以后,虽然詹姆斯等人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但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詹姆斯等人认为意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是意识流,反对将意识分解为元素,认为意识是对环境的适应,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适应功能。所以受建构主义影响的质化研究强调将真实的情境作为一个整体,自然融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中,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系统研究,并且要考虑历史文化因素等的作用。这点也是质化研究复兴的动力之一。正如格根所说:“对于现代主义者来说,世界简简单单地‘在那里’,以供观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文本里,这种假设是没有理由的……谈及‘世界’或‘心灵’等需要语言,‘物质’、‘心理过程’等词语并非世界的镜子,而是语言系统的构成成分……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被我们当成‘真实的’,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心理功能,不过是公共建构的副产品。”
3 质化研究的特征
质化研究并没有预先规定要严格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择相应的方法,典型的方法有民族志研究、案例研究、参与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文本释义、叙事研究、扎根理论研究、话语分析、符号互动研究等多种具体的方法。这些具体的方法中展现了质化研究的一些特征,表现在:3.1 从整体入手,同时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的探讨
“质的研究方法认为将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探究提供工具,避免将社会环境肢解成孤立的、不完整的、不连贯的变量。”[6]质化研究受整体主义影响,从整体入手,将要研究的现象和行为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其对被研究者的意义。整个研究过程中无处不体现整体性的特点。质化研究也关注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案例,关注个别也是质化研究的一大特色。质化研究关注对个别的、特殊的、杰出的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相对量化研究适合大样本研究而言,质化研究更适合于个案研究。
3.2 重点是“意义”
质化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理解意义。认为意义是人建构的结果,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因此,质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主观体验的理解和分析,追寻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真正意义。质化研究的这个特征也体现出了释义学的精神。
3.3 研究者参与到具体情境中探讨意义
质化研究注重研究的外部效度,以自然主义的态度,融入具体的时空和情境中进行研究,在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理解现象和事物的意义。质化研究反对抽象的、剥离具体情境的研究范式,不认同存在普遍适用于一切情境的一般性知识。不同于需要缜密设计、严格控制变量的精细实验研究,质化研究的最大特色就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生态学效度非常高。同时质化研究还有一大优点就是研究者会置身于所要研究问题的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中,以便能够得到最深入透彻的理解。质化研究者一般都是采取参与式观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研究情境,或者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情境内的,研究过程中不控制任何变量,也不对研究对象和情境施加任何影响。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研究者一般会运用深度的无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话语分析等方法使自己参与到具体的研究情境中,虽然由于研究者参与其中,研究结果会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已有的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但是质化研究不排除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而是思考探讨这些主观因素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3.4 主位研究策略,关系取向
主位研究策略是质化研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指从文化内部看待所研究的思想和行为,关注的是个体、社区或文化特有的事件和现象。[2]质化研究注重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问题,强调研究的主观性。“主观性不仅仅是偏见和扭曲的渊源,其本身也是一个有规律的学术领域。正如客观对象的研究需要客观的方法,主观意义的探讨也需要主观的方法。质化方法的产生最初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同时受建构主义的影响,质化研究认为既然实在是建构的产物,那么就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主试的建构比被试的建构更好,主试与被试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各种建构的社会关系,如主试与被试之间的互动关系、人际关系等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关系对研究的影响,体现出关系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