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3月14日 作者:李军 编辑:shphao 有50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异文化: 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另类解读

异文化本为人类学术语,是指与自己相对的或不同于自己的,异文化即他者文化,是相对于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母文化”“本土文化而言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社会境地中,文化的全球性要求不同种族,肤色,信仰的人群,凸显自己的异文化特征,这样才能为全球百花齐放的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经验与景观以纵横古今,跨越时空的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尤其是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

不同文化的存在才能够有效促进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互动,同样也会促进运动心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而这种持续互动的结果之一是异文化间认同感的产生,文化边界的淡化及多元化与跨文化性的突出因此,寻求文化差异性的渊源,挖掘异文化运动心理学的矿藏,审视差异的同时,需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会让本土文化他者文化建立真正的文化认同

1 寻求文化差异性的渊源

2001 年,在第十届运动心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东西交融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与跨文化解析足可见,运动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已经引起世界的重视,并在全球引起强烈的反响与共鸣全球化进程的跨步前进,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加深,这种迅速而巨大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在侵袭我们的生活,突破疆界实行跨文化元素的流动,并频繁的穿梭于异文化间

1 1 异文化存在的渊源

文化间的差异性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而建立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也不尽相同植根于五千多年的文化,异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我们所建立的信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与西方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我们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所建立的关系,正如费孝通( 2005) 先生所言,我们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社会格局都是以为中心,通过与有关的家人朋友陌生人等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的由远及近的社会关系;也正如梁漱溟( 1990) 所言,中国人似不为己而存在,而在遥远的西方恰恰相反

1 2 东西方心理学存异的根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其形成的心理特质是几千年历史的结晶。因此,其心理和行为无不带有民族的烙印; 如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我们在移植西方心理学的内容时,很少有“排异”反应,因为这部分研究大多是在解决人类的共性问题。但在研究社会领域的问题时,如运动动机,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及自尊方面等高级的心理学内容时,却出现了很强的“排异”反应。可见,中国在研究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课题,可谓“土壤肥沃,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 而在自然科学领域( 如实验心理学) 却“土壤贫瘠”。正因为东西方研究各有不同,才存在互取其精华之要义。

西方国家一向有重视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传统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西方国家倾向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如认知领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的研究,习惯用推理实验的方法来认识体育现象; 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阵营则倾向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如中国人独特的人情观面子观等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西方人一贯重视实验探究来说明某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实验心理学在西方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根源所在,而在中国则推崇身心感受,感悟的方法来探讨心理学的相关问题Berger探析了大学生在运动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在调查的中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原因运动愉快感锻炼的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锻炼原因及产生的愉快感没有差异,而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美国远远超过中国究其原因两者主要是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以及建立在物质形态上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也大相径庭

2 心理学的矿藏———异文化

文化资源是含金量极高的绿色矿藏,对其可以进行多次多角度地开发直至深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既要突出其差异性,独特性,也要覆盖到文化传统继承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性,均衡性及可持续性

2 1 尊重差异———增强本土文化

维持并适度发展这种差异,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但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差异才是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从奥运会的大放溢彩到NBA 的职业化路径,这种悄无声息的文化渗透,已堂而皇之地挤进我们的生活,并在中国市场迅速占得一席之地在选择休闲活动内容方面,尼日利亚的Ikulayo指出,当地的人都热衷于哈曼式崖爬藤传统式摔跤传统舞蹈等作为闲暇时间的活动内容,他们视自己独特的文化信仰为运动的灵魂,视自己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运动方式为重要的财富因此,保持并维持文化差异的根本出路在于本土文化的强大,这种强大不是表面的强大,而是内在文化修养的提升继承创新与传播

正如汪风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书中谈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 observableartifacts) 的影响上,如汉字孔子像儒家经典; 第二层次为对人们行为方式上的影响,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有差异; 第三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 values) 与潜在假设( underlying assumptions) 的影响上,其中第三层次是最高级的,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用我们的理念去影响世界,并经历外来文化的考验,洗礼与成长,才会让自己的本土文化加入世界行列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对文化的重新书写,却引发了一种阐释的焦虑,必须在困境中突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弘扬并壮大传统文化的根基

2 2 发展本土文化,研究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学关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博弈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绝大多数学者都在疾呼我们要回归传统体育,保护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传统心理学,舍弃纯粹的拿来主义,可是真正从实践的角度谈及怎么做时?却鲜有学者给出明确具体的回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停滞不前,一味的追求浮华的外壳,而是需要从本质去挖掘其内涵,先在自己国度发展壮大,从每一个人的内心底处去深思发展并加以创新,才会让传统文化( 武术,太极拳,易筋经等) 走的更远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异文化的平台,美国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推蒂斯( H C Triandis) 所说: 在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因为中国人口占了人类的很大比例,对于跨文化心理而言,中国能从新的背景上重新审查心理学的成果……”可见,他们早已认识到中国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中德运动员归因方式的分析比较得出, Si总结出中国运动员更多的将成败归于内部,可控且不稳定方面,因此我们在追踪运动员的心理发展变化时,应将中国运动员心理控制点集中于外控性方面,而非一味的将国外的归因模式直接拿来套用; 2013 年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上,中德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德两国在散步慢跑和自行车上都有相同的爱好,但是中国人偏爱于气功太极跳绳和踢毽子等传统的运动,这无疑成为中国体育运动消费市场源源不断的矿藏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文化元素的参与,东方的文化魅力已在世界占得一席之地,反之,只有将自己的文化心理学融入世界的视野,才会丰富心理学的内容

3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要求大同存小异

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条件,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异文化的深刻内涵,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追求具有普适世界的大心理学观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台湾著名心理学家( 1993) 杨国枢指出大多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立普适世界的人类心理学或称为大心理学观”“世界心理学”。

他山之石,可否功玉? 运动心理学既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运动员的心理与行为的差异之所在,也要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共同之处

3 1 建立文化认同

在跻身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思想意识行为表现方面有很多的相通之处若我们在研究运动心理学时,只强调文化差异而不去发现其文化共性,建立其文化认同,反而会对国家间的交流产生阻碍无论是奥运会蓬勃发展的盛况,还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全球化浪潮,再或是体育职业化,产业化的成功营销正是在全球化这块肥沃的土地里,在异文化的大染缸里给运动心理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与概括提供了可能性与契机

世界丰富多彩,和而不同,不同文化的撞击,正是新型观念创作的源泉,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本土体育文化( 如武术,导引) 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身心协调发展的思想理念而西方则注重竞技性功利性在这两种典型文化背景下,却也有其相似之处,如姚明是在文化的大熔炉里练就的篮球天才,却在走向异国他乡时遭遇异文化的挑战,他所做的不是抵触而是不断地去挑战去挖掘异域文化重竞技功利的文化内涵,这种碰撞与融合也正是催生出新型人才新型发展模式的动力,也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喜事

3 2 继承与创新

我国的国粹———武术以恪守终不异初”“传儿不传女等原则,在我们心里默认的形成一种认知: 越是有历史沉淀,越是祖辈留下来的文化,越是尽善尽美实则不然,在那种等级森严严守忠孝的等级礼制下,我们的传统体育始终没有走出传统制度枷锁的阴影,没有走向重自由,以民为尊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体育形态,而是制约了体育本土化发展,创新,也不利于国际化

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对方的一致性,互补性,以文化融合为契合点,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变被动调适为主动调适,就有可能跨越文化的藩篱,把异文化间的对立转化为反思与创新的活力,建立你我共同发展的新理念世界无时不刻都在运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同文化潜藏着的丰富内涵在交流与碰撞中又会不断更新塑造出新的心理学特色,成为心理学发展源源不断的矿藏

4 小结

异文化居于思想碰撞与交流的视野期待中央,其文化差异越大,对于受众就越具有魅力和震撼力; 异文化无论是以有形或是无形的形态出现,都有其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复制性尊重差异,发展本土文化,增加本土文化心理学的心音,在跨文化研究中建立普适的文化认同不是纯粹的追求差异,排斥外来文化,闭门造车,而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不断地在冲突中调试,塑造共存意识,建立文化认同感我们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共存的同时,也要对这种差异本身进行质问,避免夸大极端的理解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军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