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2月11日 编辑:shphao 有75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同名人》中人物人格成因的跨文化心理学分析

电影《同名人》改编自印度裔女作家朱帕拉希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印度一家人移民美国之后,父子两代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及在美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间徘徊的故事。两代人都是在新环境中摸索前进的文化旅人,外界的刺激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更多的是迷茫。身处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复杂环境中,最不应忘记的是每个人的本民族文化,并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依附。

一、印度裔美国人的文化特征

自从美国1965 年对外来移民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以来,印度这个随身携带着“社会文化行李”的民族向美国输入了大量人口,同时也将印度的独特文化带到了北美大陆。

影片所描述的印度家庭就是移民大军中的缩影。男主角果戈理的父母年轻时便离开了印度,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离别了热爱的故乡,远离了熟悉的印度文化氛围,他们就像是失去母亲保护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他们无法很快地融入社会,因此他们常会和本族人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便生活在印度文化圈中。文化圈里的印度人来自不同的阶层,但是由于他们身处异乡都不能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因此多数人忽略了印度森严的等级差异,在美国组合成了新的“家族”,并定期地举行家庭集会等活动。

在聚会的镜头中,多数印度妇女仍然穿着印度传统的服饰——纱丽,即使是在冬季,她们也会在厚厚的大衣里面穿上纱丽。海外的印度移民不但保持着传统的服饰文化,更保留着饮食文化的印度特色。果戈理的父母对西餐并不感兴趣,果戈理的美国女友在去拜访果戈理的父母之前选择了一瓶松露酱作为礼物,果戈理却让她放弃。因为他的父母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依旧吃不惯美国食品。除了服装、饮食,举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习俗也在印裔移民的小圈子里被保留了下来。这些传统的守护者往往都是一代移民,他们在离开印度时已经是成年人,有了成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之所以会在美国坚持传统习俗,一方面是为了营造熟悉的文化氛围以平复心中的寂寞,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下一代与祖国脱节,让二代移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了解印度的传统文化。

二、家庭模型的转变是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印度,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控制力都很强,因为子女长大成人后,需要接替父母解决家族的生计问题,为父母提供养老的保障,因此这种“在生计上对子女有强烈的依赖性”的家庭被称为是“依赖型家庭模型”。果戈理的父母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倾向于接受长辈的服从性导向的养育” ,并没有形成完全独立、自足的人格。所以他们虽然移民美国,但内敛、含蓄、注重人际关系的人格特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果戈理和妹妹从小在美国长大,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深,虽然父母已经给予了兄妹两人最大的自由,即不奢望子女赡养自己,让兄妹两人像美国青年一样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但是处于叛逆期的果戈理兄妹仍然觉得自由度不够,内心更渴望独立型的家庭生活模式。因此当父母给出印度式的生活建议时,他们便表现出叛逆和反抗,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独立的人格特征。成年后的果戈理不但通过自己的才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进入了美国的上层社会,甚至结交了美国女友,并且和女友的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虽然果戈理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成功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甚至被同化,但在亲情上却让他的父母十分失望,父母经济上不依靠子女,但希望孩子多花些时间陪伴自己。当二代移民长大后,移民家庭多由依赖型家庭模型转变为 “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价值削弱、心理价值增强” 的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果戈理一直对印度式的家庭生活模式采取逃避的态度,他在父母精心安排的印度寻根之旅中漫不经心,甚至他的假期都和美国女友度过而不陪伴自己的父母。父亲的突然辞世,给果戈理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开始反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印度儿子。于是他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母亲,并缩小了自己的交际圈,将自己置入了印度移民的角色中。心理上对家庭的过分依赖使果戈理的人格由独立性人格转为自主- 关系型人格,为人处世中流露出敏感多虑的倾向。这些变化使他与美国女友之间产生了文化裂痕,最终导致分手。果戈理将自己的独立欲望压抑在无意识里,依从长辈与印裔女子穆苏美结了婚,在延续印度传统家庭模型的同时,暂时安顿了自己迷茫的心灵。

三、文化融入策略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影片勾勒出印度裔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不同的生活轨迹,展示了二者融入美国文化时所使用的不尽相同的文化融入策略。如果说家庭模型是人格形成的客观环境,文化融入策略则是人格形成的主观原因。

影片中的一代移民在文化融入的过程中大多“只愿意保留自己的母文化,不愿意与新文化中的群体有任何交往,就形成了隔绝策略”,他们排斥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人格上的孤僻和偏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表现出来。果戈理的母亲几乎不与外族人交往,因此她选择了与人交际较少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只有一个外国友人,即她的同事。当家人出门在外时,她会一遍遍地给家人打电话,直到接通为止,隔绝的策略使她表现出焦虑担心、脆弱依赖甚至抑郁的人格倾向。

果戈理父亲的文化融入表面上较为成功,他既保持着自己的母文化,又不排斥美国文化。身为大学教授的他经常独自一人到美国各地讲学,可见他在工作中的文化适应能力很强,但影片没有呈现生活中他与美国人交往的场面,因此可以推断他实际上并不擅长美国式的社交。他尽量使用整合的融入策略,但还是个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边缘人”,以致在最后一次异地讲学中孤独无助地死去。父亲形象传达了孤身闯美国的一代移民自信又自卑、开放又保守、外向与内向性兼具的人格特征。

与一代移民相比,二代移民更像是用游客的视角去审视母文化,而耳濡目染的东道国文化更深入他们的内心,所以影片中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印裔青年人的文化融入策略多为“只与新文化群体建立关系,而抛弃自己的母文化”的同化策略。果戈理的印度妻子穆苏美就是运用同化策略融入西方社会的代表,她和果戈理高中毕业时就曾在长辈的撮合下相亲。但是那时的穆苏美是被父母保护使用隔绝策略的印裔女孩,对果戈理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然而几年之后,她第二次与果戈理相亲时,她所展示的美国特色的女性魅力和开朗的个性征服了果戈理,两人很快结了婚。穆苏美曾坦诚地对果戈理说,她的成熟是用和已婚男士的婚外情换来的,婚后她要重归印度文化的家庭氛围。然而婚后的生活缺少了自由和激情,穆苏美为了做个好妻子,放弃了去法国教书的机会,传统婚姻成了拷住她的枷锁。最终压抑了许久反抗意识的她又以“出轨”的方式宣泄了情绪,并结束了短暂的婚姻。与其说穆苏美和果戈理是爱人,不如说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曾放弃印度文化的根而被美国文化同化,又在生活变故和亲情的推动下重拾本族文化。但传统的家庭模型与生活方式已不适合他们,正如穆苏美决定结束这段婚姻时所说:“或许我俩都不是合格的印度人。”

电影男主角果戈理的文化融入策略与人格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这对二代移民的同化策略提出了质疑。父亲的去世使果戈理放弃了原来的同化策略,好似一个脱离了叛逆期的孩子,变得沉稳起来。他回忆儿时看父亲为了参加葬礼而剃头的情景,学着父亲的样子剃光了头发,这也象征着果戈理回到了人生懵懂时期去接触印度文化的状态。痛失亲人的打击使得他在转变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偏激,曾经习惯的美国独立自主的生活模式、开朗乐观的人际交往方式被一一摧毁。他从以前排斥印度文化、接受美国文化,转变为排斥美国文化、回归印度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刚与穆苏美的结婚时,果戈理认为从此人生会充满生机,从婚姻中得到喘息、找回家庭温情的果戈理以为具有印度文化色彩的家庭生活是在两种文化冲突中取得平衡的人生归宿,可是婚姻的失败又把他带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影片接近尾声时,果戈理的母亲回到了印度,结束了移民生涯。母亲的离开使果戈理在亲情上失去了精神依靠,孑然一身的他坐在美国的火车上,周遭的环境既熟悉又陌生。他翻阅着父亲赠给他的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暖大衣》,这是改变父亲乃至全家命运的一本书,父亲年轻时在印度的一次火车事故中劫后余生,看了这本书后他做出了移民美国的重大决定。果戈理的内心仿佛在此时得到了些许指引:父辈们披着美国外衣,但骨子里还是印度人,然而果戈理虽然从血统上讲是印度人,但已改变不了美国社会对他身心发展的影响。与其去刻意掩盖自己已经西化的世界观,不如像《暖大衣》的主人公一样,在大家面前承认自己穿的是一件“美国”旧大衣才更重要。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空里,“个人会被他们所进入的社会关系所改变,对个人的描述并非根据稳定的特质,而是根据这些社会关系。”影片中以果戈理为中心的印度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的人生经历都伴随着一种微妙且矛盾的张力,家庭模式的改变、文化融入策略的改变使他们在彻底投身美国文化与回归印度文化之间徘徊不定,因此形成了矛盾的人格特征。在移民潮泛滥的今天,电影《同名人》不只唤醒了移民文化寻根意识,更警醒人们在文化冲突中,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依附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与幸福的人生。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