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6年2月2日 作者:印婕,陶琳瑾 编辑:shphao 有79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将人际关系引入一种新的结构中

网络中人际交往概况

(一)网络中人际交往的特点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是基于虚拟空间发展起来的与传统面对面模式的人际关系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匿名性在网络中,交往主体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不需要告知别人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形象等2)低限制性网络交往的约束极低,个体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交往对象,突破了现实中身份地位不平等的局限性,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无利益冲突3)互动中的人格多重化随着交往过程中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切换,个体的人格也会表现出多重化的特征个体在虚拟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弱联系性网络中交流双方的沟通联系较弱网络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削弱了感情等的交流交往主体可以随时更换交往对象,可以进行非即时性交往,个人之间隐蔽性强,这些都体现了网络人际关系的弱联系性,是与传统人际关系明显不同之处5)平等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只不过这种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换情感交换永远是一种增值交换,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现实的人际交往由于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关系,可分为水平交往和垂直交往两大类型不论是水平交往还是垂直交往,由于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知晓性,这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受道德约束比较大但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情形就不同了,交往主体在心态上都是平等的,且相互间无须承担任何道德责任

(二)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

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地缘等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关系的紧密性是产生信任的基础但是,网络匿名性的特征,使网上人际信任的建立机制区别于现实生活社会学家祖克尔于1986 年提出了信任产生的三种机制:首先,是由声誉产生信任即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声誉好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其次,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即根据他人与自己在种族家庭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似性程度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情况下,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的信念: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达成共识最后,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信任

根据这两种信任机制理论结合网络的特征,有人提出网上信任的产生机制:第一,预设性信任网上互动的双方彼此相信网络中的秩序规则能够被履行,且对方能承担他所托付的责任及义务,即双方先验地认为他人是可以信任的这是在网上能够进行交往的前提第二,由网上声誉产生信任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定信任的关键变量是能否获得有关对方动机和能力的充分信息毋庸置疑,这个变量十分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信任家人胜过朋友,信任朋友胜过熟人,信任陌生人胜过熟人第三,在给予信任过程中进行主观判断这是信任机制建立的决策性环节网络交往者根据自己的交往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他人的网上交往行为进行主观认定,最终决定是否给予对方信任,并决定是否继续保持同其的交往关系

(三)网络人际交往动机

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动机的研究一般从人本主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主要体现在摆脱孤独得到社会支持两方面首先,摆脱孤独是指个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为摆脱孤独感从而在网络上进行虚拟交往的动机其次,得到社会支持是指通过虚拟交往获得他人理解和支持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需要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这两个动机的例子一些青少年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跟孩子的交流,而这些人本身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不好,因此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结交一些网友,解除自己的孤独感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很多研究者展开了网络对使用者人际关系影响的调查1998 年国外学者Kraut 和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网络的使用与抑郁孤独和压力成正相关,即网络的使用会导致人们的人际关系产生隔阂但是,近期的一些研究却表明,网络的使用可以明显地降低孤独和抑郁,增加使用者社会支持感和自尊水平,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交往模式成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一)网络使人际关系更加亲密

1.网络交往中自我表露加深自我表露最早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1958 年提出来的通俗地讲,自我表露就是对别人敞开心扉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个体与他人的亲密性自我表露这一行为具备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会给交往的他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表露可以激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因此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信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亲密网络的出现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由于网络中人际交往特点中的匿名性低限制性交往心态的平等性,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姓名年龄形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特定的人交往,网络中不会出现实际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平等,因此自我表露会更深,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亲密和顺畅

2.网络交往中不存在门槛特征”。现实交往障碍中的门槛特征,即外貌没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虑等生理个性特点在网络交往中不会出现,交流也因此会变得顺畅网络有利于消除人际交往隔阂,这里的隔阂可能是由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水平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不一致造成的交往不适等等网络中巨大的信息量可以使人们兼容并蓄,对一些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有所了解,人际关系也能够得到促进

3.网络交往的预设性信任网络中的人际信任机制较现实中有所不同,网络中的预设性信任先验地认为对方是可信任的,先进行交往这就使得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也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对某一个人并不是很了解,却因为少数人对他不好的评价而对其望而却步,不与其交往,其实如果通过亲自的接触会发现那个人不是传闻中的样子但是在网络中却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人们一开始对对方都是假定的信任,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对方进一步的了解而渐渐亲密这种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使得人际关系亲密信任对象具有广泛性,与传统意义上面对面人际交往的模式进行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是通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点对点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样交往模式因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会组成一个群体,群体间的交流促进了人际关系

(二)网络造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1.网络导致沟通能力受阻网络会导致沟通能力受阻,理由是在虚拟网络中使用者不受现实社会中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的约束,根据自我意愿使用现代技术实现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这种自由随意性契合人们的心理特点,但过于频繁的网络交往易引起内心的孤独和压抑,会表现为兴趣减退情绪低落精力不足思维迟钝,有的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从而降低人际沟通能力另外,人际互动中的人格多元化是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之一,在网上与他人进行互动的时候,个体的真实身体待在一个私密的空间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自身角色,而角色的改变伴随着人格的调整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个体两种或多种角色的交替出现,可能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转换过频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2.网络中存在欺骗虚拟世界一些新的欺诈与其他犯罪行为,抹杀了人的正常感情,让人们的心理出现新的负担,对个体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信任互助的美德持迟疑态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带着戒备心理在网络人际交往的信任机制中,信任是先建立的,如果在网络上被骗,就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轻易地建立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阻隔

3.网络会导致心理问题现代人对网络的沉迷,过分地依赖网络,选择网上与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孤独症和网络抑郁症。“- 关系对人们现实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 交往模式淡化了现实中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社交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现障碍异常动作以及复杂多样化的行为网络抑郁症状态下的人们常常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出现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的症状,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从而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使人际关系隔阂

总结

日益频繁的网络连接,一方面易于使人形成共同的经验话题和感受,相互吸引力增加,人际关系也随之趋于亲密同时,这种由网络引起的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的不断强化也促使人们逐步由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向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转化另一方面,也有人因为这些特有的特点而沉迷网络,或在网络中被人欺骗,导致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对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网络人际关系的健康性如倡导正确地运用网络,积极地引导帮助网民,让其正确地使用网络另外,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等途径保证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安全,使网络给人带来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印婕,陶琳瑾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