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5年12月3日 作者:马晓玉 编辑:shphao 有160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些学困生的综合素质能达到新课程改革规定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学校首要的教学任务要放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优秀生将来会成为高科学人才,学困生同样会投入到国家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并将在很多基础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多数。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社会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关注。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其未来! 我们知道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都经过了“学困生”、“差生”到大科学家、伟人的蜕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学习学习困难引起的心理偏差。二是学习困难引起的性格障碍。三是学习困难引起的能力上的差异。四是品德心理的偏差引起的学习困难。五是智障造成的学习成绩落后。六是学习方法呆板,思维狭窄学习成绩难以突破。七是学习马虎,知识残缺,成绩不稳。八是骄傲自满、放任自流。九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待学习弄虚作假,或在学习上投入精力少、时间少。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可是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不重视,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是学校老师的,致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完全脱节。

(三)学校教育的原因

一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甚至会歧视学困生,教师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平等。二是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缺乏对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潜能。三是由于学校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考核教师业绩,而极少根据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和内容。四是学校生活不丰富,加之教师的教法不科学,不找犯错的原因,只是一味责罚,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致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产生厌学情绪

(四)社会的困扰

一是由于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二是“金钱至上”思潮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尤其是家境况富裕的学生和独生子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三是社会风气不正,同伴群体的消极示范,使学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积极做好家校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一是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与孩子沟通,关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变化,变教育方式的严格僵硬为灵活机动;不能用成绩来给孩子定位,指导孩子的动手动脑及自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与孩子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感受失败的烦恼和成功的喜悦。二是家长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协助学校、教师教育好孩子,使其更好的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发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二)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社会应积极配合、关心学困生的成长教育,给学困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空间环境。二是社会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三是为了利用好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杜绝社会不良风气及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

(三)老师要不断创新观念和方法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转化学困生上,不如用较少的精力去多培养优生,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教师不可能真正开展教育转化工作。二是加强管理,更新方法。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老师要创新工作方法,如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及时肯定表扬学困生的“亮点”;与学困生家长常沟通;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四)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一是尊重学困生,维持学困生心理平衡。 二是培养学困生自强能力,挖掘学困生的潜能。三是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四是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困生健康快乐成长。五是学习上进行辅导,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救助。

总之,学困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阶段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化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除上述转化策略外,还应把握好转化的时空机遇,使之成为遵规守纪、爱学习或是各具特长的好学生,这样有益于学困生本身,有利于家庭和睦、美满、幸福;有利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利于消除社会隐患,增进社会和谐、稳定、进步。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5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8]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马晓玉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