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5年12月1日 作者:杨利利 编辑:shphao 有131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新时期新特征新变化的出现传统榜样教育却越来越收效甚微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影响榜样教育实效性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往往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很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即对他们的接受心理不了解对接受途径不关注这里的接受实质上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因此对于接受的含义本文主要引自张耀灿郑永廷在现代思想政治学中给出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因此接受过程不仅受环境影响与受教育者教育中内容和方式有关还有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密切相关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认同榜样并自觉的把他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在榜样教育中必须从接收者的心理实际出发探寻榜样教育接受主体心理动力的构成激发强化机制从而为榜样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机制接受能力接受动力接受心态进行研究来分析传统榜样教育为克服弊端而采取相关措施的题中应有之义

 接受能力

接受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对象顺利有效地完成接受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是完成接受活动的基本前提贯穿于接受活动的全过程根据接受活动的不同阶段接受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类即认知能力内化能力操作能力认知能力是教育对象对榜样教育对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表现这种能力既表现为对榜样教育本身的感知理解和掌握能力还表现为对榜样的道德情感做出判断和评价认识能力强就能使学生对于引起自己注意的被感知的一些思想道德现象和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辩证地分析排除一些情境性因素或表面的干扰性因素的影响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从而为接受打好基础反之认识能力弱使学生容易受到情景性因素或表面现象的左右或迷信权威不能对认识对象进行前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接受的效果内化能力是教育对象在对榜样认知的基础上将榜样所代表的精神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接受活动中内化能力强弱直接制约着接受效果操作能力实质上就是内在道德意识的外化过程接受过程中的外化是接受主体将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操作能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认知能力内化能力操作能力是接受活动中的三个连续阶段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接受活动的进行

通过对接受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榜样教育要提高其时效性首先就应提高接受对象对榜样的认知力即榜样必须为大家所熟悉为大家所信服也就是说榜样的主体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其道德精神又引领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在现实的榜样教育中榜样教育功能得不到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榜样教育往往架空于现实的高空之上,“榜样教育指导思想脱离实际过分强调以共产主义思想作为榜样教育的指导思想脱离初级阶段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实际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规范脱节。”因此这种曲高和寡的榜样教育无法与大众的心理引起强烈的共鸣更不能使他们把这种榜样教育蕴含的思想积极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接受动力

接受动力由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成分构成接受动力是推动主体接受影响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

2.1 需要是接受的原动力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发生的人的需要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需要榜样教育正是作为一种精神教育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人的精神需要的出现是进行榜样教育的前提条件这样,“在强烈的精神需要驱动下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精神产品接受精神教育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在榜样教育与人的精神需要之间进行有效的挂钩精神需要就内容来说在马克思看来是指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由此可见人的精神需要满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驱动下人在过度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愈来愈产生了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冲突精神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其结果便导致人生信仰危机和人生理想的缺失榜样教育便是借助于榜样这一载体来向全社会宣传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教育方式人的精神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榜样教育的内容也应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超现实性”。近年来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榜样教育的接地气”,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再到最美女司机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榜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与此同时我们仍可以看到榜样教育在很多情况下仍流于形式一味地宣传所谓的现身精神却完全忽略了对很多人而言连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多么空洞的说法

2.2 动机是接受的直接动力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动机直接推动接受活动的发生接受动机包括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如果个体对榜样教育有迫切需要接受榜样教育会给其带来精神的满足身心的愉悦则这种行为的动机为内在动机反之个体接受榜样教育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或者是在某种外在压力的驱动下被迫接受榜样教育则这种行为的动机为外在动机这两种动机都对接受活动的发动和进行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接收对象的积极性同时必要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情况下人并不会主动地去寻求某种思想观念但行为的结果有利于自身发展则这种行为便会强化之前的行动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在榜样教育过程中避免强制性的一味灌输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激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2.3 兴趣爱好是接受的间接动力

兴趣爱好是指个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以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个体对榜样教育的兴趣爱好是推动和维持榜样教育的间接动力在多元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也变得多元化对于榜样的选择也开始变得多样化新时期的榜样不仅包括政治家企业家越来越多的歌星体星影星草根明星也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因此为保持榜样教育作用的持久性一方面榜样的选择应来自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榜样教育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榜样教育的方式在传统的榜样教育中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一味地宣传榜样的完美形象根本不顾接受者的心理反应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榜样教育的实质是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他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为此为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应积极地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有利条件把榜样教育的实际行动展现在大众面前使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把榜样的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2.4 观念系统是接受的主导动力

观念系统是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立场等所组成的观念体系观念系统会影响个体的接受方式接受速度接受效果同时会对个体接受榜样教育的需要动机爱好兴趣产生影响观念系统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受到榜样教育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确的观念系统会对人接受榜样教育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又会促进正确观念系统的建构因此为使个体更好地接受榜样教育应该力求榜样教育与观念系统的良性循环

 接受心态

接受心态是指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态度是心态的表现更直接折射在具体的行动上

因此接受心态直接影响接受活动和接受效果接受者积极的心态会促使教育对象主动地去接受榜样教育从而使榜样教育的内容高效地内化到接受者思想意识体系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而接受者消极的心态则会使受教育者被动的去接受榜样教育甚至产生逆反厌恶心理最终阻碍榜样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为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使接受者对榜样教育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接受心态的前提条件而在传统的榜样教育中由于榜样的树立过于高大上”,过于强调榜样的不求回报大无私的现身精神大众对其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要做榜样只能是建立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这就导致了尽管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对榜样表示钦佩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鲜有追随榜样的行为因此在榜样教育中在宣扬奉献精神的同时必须让大众看到榜样的权益保障中国自古就认同好人有好报”,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同时他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也认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劳动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可见人们所奋斗追求的一切无不与利益相关当然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利益因此在榜样教育中应彰显榜样的付出与收益的正相关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榜样教育的激励示范作用才能使大众对榜样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使他们在榜样教育接受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接受心态

综上所述接受能力影响接受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接受动机影响接受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接受心态影响接受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榜样教育的接受活动中为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接受对象的个体心理机制并充分利用这种机制是实现榜样教育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AI时代英语学习新革命,三天掌握三年单词(2025/8/3 12:46:23)[84]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61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634]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205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547]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杨利利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