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文章 - 应用心理
    发表日期:2015年9月8日 编辑:shphao 有164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心理学家把脉通讯诈骗

骗子受过专门培训,是高明的心理学家,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心理学专家分析,从众多的通讯诈骗案件看,贪便宜,怕犯错,好奇心,不愿改错的受虐心态等四种心理,最易被骗子利用。

  应对骗局的最佳办法,就是不予理睬或电话核实,不给机会。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大致将骗子的技巧分为五类。

  一、开放式聊天套取个人信息

  “王阿姨,你最近恢复的怎么样啊?”

  “我在家感觉很不错,谢谢。你是陈大夫吧……”

  像这样的电话聊天,在通讯诈骗中很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猜猜我是谁?”在心理学上,这叫开放式聊天,骗子的问题都很宽泛,故意在关键之处留下很多空白,让你猜测性地去填空,其目的在于通过“套话”而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这种诈骗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即骗子已经掌握了市民的个人真实身份信息。骗子利用掌握的情况,实施精确诈骗。一开始聊天,往往先示好,让你放松警惕,然后慢慢地套话,把你引入事先设好的陷阱,然后编造借口让你汇钱。

  【应对】故意“张冠李戴”的反问

  应对骗子的这种手法,专家建议市民,在聊天中故意张冠李戴式地反问,比如你故意说错某个亲人的姓名或工作地点,然后很随意地问骗子,这样的问题只要两三个,对方就能露出马脚。

  二、怕留污点而急证清白反被套

  冒充公检法诈骗很常见,中招的市民比较多。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被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反而给了骗子机会。因为很多人不清楚公检法的办案程序,一但被骗子说你犯罪了,就会急于辩解,辩解过程中对骗子透露的个人信息就越多,就越容易被利用。

  【应对】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如果接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说你可能涉及什么犯罪行为,专家建议,面对这类诈骗犯罪来说,心理上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相信自己,心地坦荡,直接挂掉电话,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被骗。同时,从办案程序上说,一个人真犯罪了,“公检法”会找上门的,怎么可能先电话通知你呢?

  三、因相信熟人反而放松了警惕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都是骗子利用木马病毒盗取了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借着通过病毒文件盗取密码,掌控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抓紧时间学习和模仿。一旦发现哪天有机可乘,就把网友QQ或朋友圈中真正的好友悄悄删掉,由骗子假冒出现,他再编造各种借口,向网友借钱。这种作案手法是高科技加上心理战术,对老百姓双重迷惑欺骗。

  【应对】打电话核实是唯一办法

  现实生活中,无论朋友跟你多熟悉,或者亲友与你多亲近,遇到通过网上QQ、朋友圈等方式向你借钱或让你转账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唯一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直接打个电话去核实。

  四、贪便宜又好奇难免被牵鼻子

  通讯诈骗中的中奖诈骗、各种补贴或退税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老百姓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一般老百姓听说中奖了,或者新政出台不久,能拿到所谓补贴或退税了,在贪便宜的心理驱使下,先是会半信半疑;接着,就在好奇心的怂恿下去追问,我怎么会中奖或有补贴?骗子再根据编好的说辞,让你从“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应对】绝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一夜暴富”或“钱生钱”的美好愿望,但多数人不会当真,因为只要内心不贪便宜,就绝不会相信“天上真的掉馅饼”。假如天上真的掉馅饼,那地上陷阱已挖好。所以,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第一个念头就是不相信,然后挂掉电话不予理睬。

  五、被骗子蒙蔽却宁受虐不改错

  通讯诈骗案件中时常出现骗子的电话打得不停歇,有时三四个小时跟你聊天,以致出现极端案件,比如受害人在骗子诱导下,边打电话边汇款,即使民警、保安、银行人员去阻止,受害人已被洗脑了,这时也不会相信自己有错。

  专家说,这是针对一些老年人或信息闭塞的人实施的典型的连珠炮式询问或诱导,让受害人渐渐处于心理疲劳之中,根本没时间去思考,更不可能清醒过来。骗子很明白,很多人有宁肯错下去也不愿认错的受虐心理,他们通过连续不断的利诱、恐吓、示好等手段,成功为受害人完成了洗脑,为诈骗打开了通道。

  【应对】突然的“思维中断法”最为有效

  骗子是针对人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那么对这种洗脑式的诱骗手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然的“思维中断法”,切断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过来。周边的人如发现可疑情况,一定要坚决果断的中断受害人的思路,打消他的疑虑,彻底醒悟过来。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6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37]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1]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36]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