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5年7月15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卫一润 编辑:shphao 有244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大学生就业中的从众心理及其调适

一、问题的提出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在诸多方面存在从众现象,例如恋爱从众,学习从中,消费从众,甚至作弊从中等等,可见从众现象在大学校园之普遍存在,更是泛化到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中去。近年来,单看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一直稳居高位,营造出一片就业前景大好的假象,但是把着眼点转向就业质量上来,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由于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复杂且漏洞百出,所以虚高的就业率已经成为高校虚报就业情况的遮羞布。

学成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自身社会需要出发,而是与同学盲目攀比,随波逐流,既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如何应对大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当下大学生择业的重点难点。

二、大学生就业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部分。而我国大学生群里的从众心理,又受其特定年龄阶段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

首先,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感不足.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自身定位不准,所以不能从自身的情况寻找正确的就业方向,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而出现选择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传染,而动摇自己原先的想法,随即产生从众心理.,这样,个体中的人就会进一步丧失对自己能力和行为的辨别意识,无论他正在做什么或者准备做什么,他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也缺乏认知的意识. 自我认同感的缺乏,是大学生丧失自信和自尊,只能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其次,安全感的缺乏。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可见,人类对于安全感的取药时是十分迫切的,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焦虑恐惧的情绪便会随之而来。选择群体行为似乎是最直接的解决安全缺乏的途径。因为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法不责众”。

(二)外部原因

首先,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行业收入差距大等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之初,从事国际贸易离不开港口和码头,西部地区不具备这样的交通条件,所以东部地区成为市场经济的实验田,经济上飞速发展。近年来,虽然开始大力开发西部,但仍和深圳,上海等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近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在政治,经济方面远远超过其他二,三线城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大量毕业生涌向一线及沿海城市。同样,改革开放带来的除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还有金融,通信,电子等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这样一来,很多大学学生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盲目择业,而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其次,中国特色家庭学校教养模式的刻板性抹杀了学生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子女过分宠溺和保护,使他们养成了懦弱的性格。因为害怕经受挫折和失败,所以尽可能的逃避自主选择,过分的依赖家庭中的权威,比如父母。根据以往的文献调查,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成就动机显著相关,中国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父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人,经历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既有能力让孩子过更好的生活,又不希望孩子向自己小时候一样受穷受苦,所以对子女往往过分保护或干涉。这种教养模式对子女的成就动机影响很大,成就动机的降低,直接导致子女主观能动性的降低,再择业中就表现为随波逐流的从众行为。

再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缺乏。为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这两门课程都对大学生更好地择业帮助很大。课程设置多为知识技能层面,比如兴趣、价值观、能力是如何影响职业发展的,学习并使用多样的资源来选择专业或职业,学习并使用求职技巧等。而对求职态度的培养,求职中心理危机的干预等问题欠缺专业辅导。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靠高校中心理素质中心的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来调试远远不够。所以,加强对高年级辅导员的就业心理的调试尤为重要。

三、从众心理的调适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普通毕业生的总人数达到650万人左右,2013年增值为750万人左右,,据有关资料分析,大学毕业生数量将在高位持续3-5年的时间.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由用人单位占主导的“买方市场”。由此可见,克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从众心理,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岗位显得尤为迫切。

(一)转变家庭教养模式,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是应对从众的有效途径。我国学者通过以往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注重引导学生自己面对问题作出决定,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

(二)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是避免就业盲从的关键。增强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对任课老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择业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从众心理。实践和经验能够最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其次,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学生可以将职业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匹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卫一润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