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15年4月17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于建辉 编辑:shphao 有255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比较心理——行为的内在驱力

比较心理——行为的内在驱力

一、比较心理研究阐述

一直以来在精神分析心理领域中,古典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性的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动力,是一切心理疾病背后的真正原因。当然在他看来,除性驱力之外的暴力倾向也是同样是行为的源动力之一。然而,阿德勒却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并非性驱力和暴力倾向,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因此,在阿德勒看来,自卑与补偿心理是个人行为的源动力。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比较赞成阿德勒从“个体”角度去理解心理学,以及他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范畴。但同中存异的是,我认为个体的行为内在驱力还来自于个体自身比较心理,正是基于这种比较方式所产生的差异心理才促成行为发生与转变,并且人的一生都伴随着比较心理。当然,这里的比较心理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比较心理学”。前者是指个体自身通过采用辨别对照的方式,使得辨别对照两者产生心理上差异,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综合反应。这里两者的可以是过去的自我与现在的自我、个体自身与他人、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后者指的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它对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还能为生产实践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物行为进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很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

那么,比较心理是如何产生心理上的综合反应,以至于成为行为的内在动力呢?其实,其反应到促成行为产生与转变的原理很浅显。无论是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还是个体自身与他人的比较,亦或是个体的现实与理想的比较,只要比较一旦产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是正向落差或者是反向落差,前者是优越的心理体验,因为个体现在优于过去、个体自身优于他人、个体现实正接近理想;后者是挫败的心理体验;因为个体现在差于过去、个体自身不如他人、个体现实正远离理想。这两种相反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两种认知倾向,优越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自我肯定的认知倾向,挫败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自我怀疑的认知倾向。基于自我肯定的认知倾向,一般人会表现出两种行为模式,一种是停滞行为,满足于当下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和体验,并停滞和保持这种状态;另一种便是激励行为,通过自身激励去不断完善行为自身来获得更优越的行为结果和体验。同样,基于自我怀疑的认知倾向,也会衍生出两种行为模式,一种是消极行为,对当下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和体验出于失望,自我放弃和无作为的方式求得退让的防御机制;另一种也是激励行为,通过补尝机制去完善行为来缩小心理落差,逐渐消弭挫败感,这种激励行为有点类似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机制。

二、比较心理中的“三我”结构

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再到霍妮的“三我”结构——“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以及沙利文描述的“三我”概念——“好我”、“坏我”、“非我”;我同样认为在比较心理中,也存在着“三我”结构——“经验自我”、“攀比自我”、“期望自我”,或许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格结构论,但同样对于比较心理的存在来说有其重大意义。

(一)经验自我

经验自我就是比较心理在个体过去与现在比较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总和。当经验自我成正态表现时,说明个体现在状态优于过去状态;当经验自我成负态表现时,说明个体现在状态差于过去状态。经验自我呈现出的是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有利于促成自身行为前后的转变,但其行为转变的好坏,取决于个体自我比较心理正负体验。

(二)攀比自我

攀比自我就是比较心理在个体自身与他人比较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偏差存在的总和。这种偏差是横向上比较的结果,存在正向和逆向两种情况,个体自身好于他人即为正向,个体自身不如他人即为逆向。当强弱两个维度界定偏差时,对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驱力。

(三)期望自我

期望自我就是比较心理在个体现实情况与理想情况比较状态之下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总和。现实情况之下的自我总是在努力去达至理想状况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现实状况是正在迫近理想状况,还是正在远离理想状况,这都是基于期望自我的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结果。

(四)三者的存在关系

显然,从上图可知,这“三我”是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所进行的比较心理,因为“人在情境中”这一客观要素是无法忽略的,无论是个体的过去与现在、个体自身与他人、个体的现实与理想,都在情境之中。同样,“三我”也并非完全独立进行的,有可能是两两交织进行,甚至是三者同时进行的,这无非是人作为复杂客体存在的必然性导致的。

三、权衡之下的双向选择

对于阿德勒认为的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的观点,我深表赞同。至始至终我观察到,在人的意识之下,有一种现象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之中都存在,那便是自我比较心理之下的双向选择,这有点类似于自我心理暗示。每当面对一件事,特别是要付诸行动时,有的人采取积极应对,有的人却选择消极处理。缘何如此,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会冒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就直接导致了个体做出不同行为选择,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

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是个体长期以来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所积淀的两种不同方向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在前面所述的比较心理之下,面对不同的情境,就可能出于比较的本能,做出双向选择。其一是正向选择,它往往是个体在比较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理想状态下的自我、他人高度评价下的自我,以及是否能够完善过去自我的行为选择,这通常能够趋向于社会的主流的行为模式;另外就是逆向选择,它往往是背离社会主流的行为模式,个体通过比较自身现在既得的利益是否会减少,以至于远离理想状况自我发展。正是时刻沉浸在比较心理之中,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双向选择导致了行为结果的差异性。

四、小结

在比较心理的运用之下,我们更能体会到个人付诸行动之前的行为驱力。如何去把握比较心理,为我们的正向或者是积极行为提供更强大的源动力?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多去寻求正向心理落差,多构建自我肯定的认知倾向,并以激励的行为方式去不断完善个体自身。同时,也要恰当地对待负向心理落差,准确地转换为激励行为方式去补偿自身不足,避免沉浸在一味地自我怀疑的挫败心理之中,从而产生个体的消极行为。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比较心理中 “三我”结构和双向选择的认识和把握,也能够造就实际效果不同的行为驱力。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6]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于建辉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