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类
    发表日期:2015年3月30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邵迪 罗骁 编辑:shphao 有73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引言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正处于心理能量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复杂的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展,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中,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门机构,政府也在政策上予以了重视。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30年里,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使病理心理防治、修复的概念的适用性得到更深度的思考。

大多心理学家长久以来的任务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及行为,病态、焦虑是我们熟悉的词汇,而健康和爱则较少被关注。对《心理学摘要》(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 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 (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大约为14:1 Seligman提出了心理学的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鉴别和培养人才。这场有关“幸福”的运动,其目标是把对积极品质和消极心理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平衡、完整的心理科学体系。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汲取积极心理学新成果的同时,应考虑到由西方提出的幸福和快乐的价值标准,应结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特性本文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将积极心理学中优秀理论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模型建立,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辨析、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概念辨析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strengths)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有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中所提到的st r e n g t hs翻译为活力、潜力等。对于力量和美德的翻译,许多研究者意见较统一,但就力量的界定而言,人“潜在的力量”和“经过激发迸发的力量”两个概念的区别还较少有界定,这两个词语虽与人的行为和心理特性有某种内在联系,却可能更偏向哲学层面;如何能达到一个平均水平的标准未明确定义;潜能、动机和能力指的是人固定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二战后,战争创伤的治愈和精神疾患的治疗占据主要位置。1954A.H.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中,“走向积极心理学”这一章节引起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积极面的重视,但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限制了其当时的发展。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使得更多的人追求更有意义、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也转为关注人的积极品质而不仅研究病理心理。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1998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立足于帮助人们更好更积极健康生活。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观层面,研究积极主观体验: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对过去——幸福感和满足、对未来——希望和乐观主义,对现在——快乐和幸福。

这个层面目前集中于探讨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及积极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重点在于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差异性及评定主观幸福感来自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心理学家开始将重心从情绪如何导致疾病逐步转换到情绪如何促进人身体健康上。但同时出现一些力挺积极情绪,否认消极情绪作用的情况,对积极与消极情绪间转换关系的研究较少。

2)个人层面,研究积极个人特质:爱、工作的能力、勇气、毅力、创造性、关注未来、天赋等,目前研究集中于特质的根源及效果上。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其具体研究包括了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从研究来看,积极个人特质在实证研究上仍有不足,并未对各个特质的程度及标准有准确定位。

3)群体层面,研究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社会组织能使个体成为有责任、利他、有礼、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消极取向——没有或消除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人的心理水平便是健康的。但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而是一个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目前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不同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历史文化应被考虑进心理健康标准的建立中。但也有共同点:都有涉及到认知、情绪、行为、社会性、自我觉察和自我实现、持久性与稳定性并存等几个方面。(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关注学生外显或隐藏的问题是我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访谈节目,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多渲染消极情绪体验,结果却诱发人们的心理联想,忽视了对大部分人正常心理需求的帮助。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理论上:以积极品质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积极心理学主旨和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重要内容。

2、实践上: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最具弹性的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安排相应的心理学课程。

1)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挫折教育

《大学生自杀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了200名不同大学的学生,其中在大学完全没有接受过有关“挫折教育”课程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61%。在心里健康课程中,应结合真实案例,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发掘自身潜能,掌握抵抗挫折的办法,提高其学习生活质量。

2)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自我需求的不明确,都是造成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消极情绪及较差社会适应力的主要原因。除用心理测试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个人评价外,还可运用积极心理学进一步开放性探索个人优势与潜能。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当代中国应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结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特性、价值判断,由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建立一个综合的心理健康系统。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建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多数研究着眼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团体心理咨询等,从大方向力在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取向,新模式。本文不同之处在于总结了近年与大学生相关性较高的心理健康内容,及在积极心理学指引下的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如何既符合完整的心理学观点,又体现我国民族、特性、文化特性,是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需继续探寻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9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5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5]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邵迪 罗骁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