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史
    发表日期:2015年2月24日 编辑:shphao 有360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古代中西方心理学思想之比较

 

1 引言

对古代心理学思想追根溯源的探讨,对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观点、争论和重大发现的梳理,都将有助于提高现在正孜孜不倦工作于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分析、鉴别和评判能力,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故本文将从形神、心物和天人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心理学思想。

2 形神关系的思考

形神关系实质是精神与物质关系在人类心理思想上的具体反映。精神第一还是物质第一,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古代学者争论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在心理学思想上就是探讨人的本原是身体还是心理。大家们的观点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坚持“一本”论,一些中西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先拥有了身体,后才渐渐拥有人的心灵。荀子的“形具而神生”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西方公元前6 世纪的米利都和爱菲斯两个学派(统称伊奥尼亚学派)也坚持以自然的原因去说明灵魂的本质和起源。对人的本原从“水”到“无限者”再到“气”的观念改变使其思想具有自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早期西方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是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心理学思想,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代表。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是先有精神再有身体,形体是由精神活动所产生的。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以性成身”和道家的“五脏六腑诸神观”亦是唯心一元形神观的极致。稍晚于德谟克利特的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其老师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的人应当研究“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的思想”。除了“一本”论外,还有“二本”论,即二元论形神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本原有两个,精神和身体相互结合,又可分离,二者皆不可或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和墨子都持该观点。“魂魄抱一”和“形与知处”都意在说明唯有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才可焕发生命力的道理。当然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兴起也是建立在“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的命题之上的。同样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动摇于原子论和理念论之间,持调和与折中的二元论思想,说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是身体的目的。

3 心物关系的思考

心理学思想上的心物关系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鉴于形神关系的“一本”、“二本”论,心物关系又可分为唯物一元心物观、唯心一元心物观和二元心物观。唯物一元心物观认为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决定了人的心理、精神、意识和行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精辟地指出了世界万物与人的心理或精神之间的关系。老子也认为人的心理像一面镜子,可以认识外物和天道,并用“玄鉴”与“用心若镜”来比喻之。《管子》和《礼记》中提出的“感而后应”与“感而后动”则进一步说明了精神如何对外物作出反应。唯心一元心物观的系统理论则来自于佛教。佛教认为人心产万物,无心则无物。与其思想一致的还有北宋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他在《太玄注》中也说“心也,物之始也”。在西方,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子团不断榴射出事物的影象,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进而产生感觉和思想。柏拉图的观点与之相反,颠倒理念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灵魂不必借助实际事物,单凭理念本身就可达到万物本原的认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观点介于二者之间,即心身交感二元论。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即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4 天人论与人贵论

天人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与自然、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就此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种意见:一是天人相分观,认为天人各司其职,各有不同客观规律,互不干预。荀子、王充、柳宗元就是该思想的主要代表。他们不仅阐明天人对立的关系,还进一步指出人处于这种关系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与天斗争,其乐无穷;与地斗争,其乐无穷”。另一种意见是天人合一观,认为天即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必须依附受制于天,天主宰人的命运。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唐代思想家刘禹锡就糅合了二者之精华,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在一定程度上既承认了天人对立观,又建设性地表达了二者可相互推进,共同向前发展的前瞻性预见。对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孔子讲的“性相近,习相远”表明人性既具备先天的遗传,又与后天环境的塑造密不可分。西方最早触及先天与后天关联柏拉图认为,灵魂存在于进入人体之前,通过个体后天的感觉经验,很多理念就会被唤起与激发。笛卡尔提出的反射和反射弧的观念及感觉和想象同身体有关的思想,反映了他对有生命体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关注,但又由于其所持的天赋观念,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分离,把主观与客观相割裂。应该说,笛卡尔的很多思想是合理但又相互矛盾的。而这一切又源于他唯心主义的唯理观。英国学者洛克的白板说批判了笛卡尔派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最终源于经验。这一观点成为后来行为主义学派的思想根源。人贵论反映的是人与动物的差异,并承认了人的独特性和高贵性,不同的思想家分别从智慧、情感、意志、语言和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别之。王充的人是“万物之中有智慧者”,柳宗元的人贵于有“情”,王夫之的人贵于有“志”,方以智的人能“通声”,朱熹的人“备五常之性”等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较之动物的不同与高贵。而西方心理学思想中甚少对人与动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出世后,更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行为主义心理学更是把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直至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出现才改变。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3]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0]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