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5年2月10日 编辑:shphao 有166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摘要自传体记忆对于自我、情感、个人经历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整合性记忆,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其内容主要为个人的生活事件,它除受内部自我认知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的父母因素、依恋、事件特征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受到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整合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使自传体记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自我具有独特性,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由个体加工过的信息组成,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还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1977Rogers等人让被试参照自我加工人格特质形容词(例如“勇敢’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发现,如果让被试判断一些人格特质形容词是否可以用于描述自己时,对同样的材料会引起比其它的判断材料更好的记忆效果,他们认为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

一、     自传体记忆的概念  

图灵曾将自传体记忆划归为情节记忆,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布雷沃提出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杨治良认为自传体记忆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一般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自传体记忆不是一种独立的记忆形式,而是一种混合记忆,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整合记忆,它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和相关知识(语义记忆),还包括感知觉方的信息。笔者认为,自传体记忆的独特性质正体现在它的整合性上,它既不是单纯的情节记忆也不是单纯的语义记忆。

很明显,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的混合记,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质,而自我是自成系统的,不是局部现象。不论何种形式的记忆只要与“自我”相关,就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记忆术”专家在实践中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一现象。在心理学史上,自弗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今记忆相关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认为自我和自传体记忆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紧密系。

需要澄清的是,自传体记忆和情节记忆这两个术语并非完全一致。自传体记忆通常描述为一种情节记忆,因而可以说所有的自传体记忆都是情节性的。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情节记忆都是自传体式的。很多情节记忆不是也不会转化为自传体记忆。

二、     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因素

1 内部影响

如前所述,自传体记忆是“自我参照”的,所以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识统是自传体记忆存在的重要标准。

     根据哈特(SHarter)的概括,整个婴儿期,自我意识(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知)都在稳步发展。在2岁末出现了以视觉自我再认为标志的“认知自我”。认知自我的出现反了个体意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与认知相关联的语言、象征游戏、计划、客体永久性等都有了展这些发展使得个体可以进行信息表征、自我评价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发展这其中也包括自传体记忆。研究发现,无论对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自传体记忆都与“认知自我”的出现密切相关。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到了儿童可以用言语描述出有关自我的经历的时候,才会有自传体记忆。因而认为言语和叙述技能的发展是自传体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事实上,自传体记忆是可以以非言语的形式存在的。

2 外部影响

21 事件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情绪色彩比较浓厚、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件,自传记忆更详细、回忆度更高,反之亦然。

22 父母因素

研究表明,来自于父母对个体自传体记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对过去件的描述方式会影响个体自传体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详细、精确、不断与儿童进行知识互动描述方式下,个体对事件的回忆比较详细精确。

23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关系往往导致母亲的叙述方式更精细化,而精确化叙述有助于儿童形成内在的依恋关系运作模型,进而形成内在的自我运作模型。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被预测可能拥有更丰富的记忆内容。

24 文化背景

根据Han的研究,在自传体记忆的事件内容上,美国儿童与亚裔儿童相比,回忆中更多地提及自己、特殊事件、个人内部状态(情绪与喜好等)。后来的两项中美研究探讨了自传体记忆文化差异的解释机制,认为中国母亲与儿童就情感事件的交谈方式以及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影响是造成中美个体自传体记忆差异的可能原因。当然,相对于其他因素,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宏观的。

三、     自我参照效应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精细加工学说

      精细加工是指对单个词的项目特异性加工,这种加工不依赖于对系列中其他词的加工,而是在该词与记忆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结构之间建立多重联系,如“老师”一词可以联系“老师在讲课”等。按照精细加工说的观点,以自我为参照加工的材料一旦被激活,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而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回忆。

2 组织加工学说

组织是对一系列单词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之间的间接联系。如“音乐”和“跳舞”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因同属于“舞会”这一范畴而产生的间接联系。对一系列单词间的组织加工能够在两方面强化记忆:一方面,由于该过程在编码时支持项目间的联系,因此能够为提取过程建立相互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由于范畴的名称也进行了编码,因此提取时范畴名称能起线索作用。

3 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

     持双过程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有研究表明:当单词间无明显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一样好。都优于定义产生的任务,说明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成绩;而当单词有明确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与定义任务产生任务的作用是类似的,都优于组织任务,说明自我参照能促进精细加工。因此证明自我参照效应机制是组织加工和精细加工双过程作用的结果,而且双过程说比上述三种单一机制的说法都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双过程说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嘲。

四、     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 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

参照他人的亲密性影响自我参照效应。高亲密性他人的参照和自我参照几乎促进了一样好的回忆旧。跟对一些不是很亲密的人的参照所导致的记忆相比,对关于一个高度亲密他人的信息的加工会促进更好的记忆。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关于亲密的他人的信息也许和自我信息一样熟悉和精细化。因此,当目标他人是亲密的人时,SRE将更少可能被获得。

() 回忆方式

回忆方式同样可能影响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Argembeaul的研究表明,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只有在自我参照编码条件下,积极形容词才比消极形容词回忆得更好。在再认回忆任务中,编码条件和特质词的正负向无交互作用。Argembeaul作出结论认为,回忆差异是由记忆提取控制所致,而不是由编码过程中对积极和消极信息的加工上的差异所致。其它研究也表明,使用再认的研究的平均SRE不显著,但使用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的研究的SRE显著。

() 个体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压抑个体比正常个体有着对自己更消极的看法,并且这一消极的自我看法影响着他们信息加工的所有方面。其它研究也表明高自尊(与低自尊相比)更容易受到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威胁。有关孤独症儿童的研究,Toieh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正常组被试展现了自我参照编码的优势,而孤独症被试组则没有,这可能反映了孤独症个体自我意识上的缺陷。

() 刺激材料的性质

首先,刺激材料的词性影响自我参照效应。SymonsJohnson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以人格形容词为刺激材料的研究所获得的自我参照效应要大于以名词为刺激材料所获得的自我参照效应。其次,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材料通常为一系列人格特质词,特质词的词频可能会影响自我参照效应。张力和朱滢的研究发现,在一般的回忆和再认模式下,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依然存在,即回忆中高频词的成绩优于低频词,而再认中低频词的成绩优于高频词;但在RK判断上,对于低频词,无论哪一种参照加工的R都大于K,但对于高频词,他人参照、语义加工的R均与K近似,只有自我参照加工的R仍大于K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