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15年1月28日 编辑:shphao 有102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音乐欣赏心理学

音乐欣赏心理——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到理解认识

音响感知以及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初级层面。首先音响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当人们听到某一个音响,也就是对耳朵产生了刺激时,这一音响是仅仅停留在耳朵中的,只是会对音乐的整体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而,音乐的一切艺术还都得经由音乐音响来进行引发,人们才会对音乐的欣赏做出更准确的表达,即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初级层面,还应该上升到高级层面——由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升华到理解认识。音乐欣赏心理中的理解认识,一般是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的心理活动?

1919年至1937年对于音乐欣赏心理范畴的研究相较于1900年至1919年,是由初级向高级层面的一个过渡,并且是进行拓展的一个时期。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1927年王光祈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声音心理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是对“声音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文中说“故《乐记》所下的声之定义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假如我们把这几句话,意味现代科学用语,则为'凡音之起,是由于我们脑中有所感觉;脑中之所以发生感觉,是由于外面物质颤动之故,脑中因受物质颤动之影响,而有所感动,故形而为声。'”接着他又进一步说:“仅仅感觉有声,则成为声,感觉有声之后,而又能加以辩察确断,则称为音”。“由音再进一步,则为乐”。然后再与西方的概念进行比较,说道:“在西洋界术语中,凡研究声之感觉及音之辩察,均谓之为声音心理学。反之,凡讨论音乐作品结构上或演奏上所引起之美感,则谓之为音乐心理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光祈先生首次将声音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他将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系统的介绍到西方,并且还把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与西方的音乐心理学进行比较,都是运用了音响感知,对于音乐欣赏心理范畴的研究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音晌感知中情绪情感心理要素对于这一时期的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艺术擅长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于音乐的反映是以情绪情感反应为主的。音乐刺激的强度、结构、类别和性质等是影响音乐情绪情感的客体因素,而音乐听赏者的各种特征与欣赏场的各种类型,也是音乐情绪情感研究不可忽略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如俞寄凡在《关于音乐的哲学知识》一文中写到“音乐对于人类之美的感情,有重要的关系。无论谁,只要听到嘹亮的妙音,便没有不兴快感的。

完全的音乐,富有一种方法,刺激人们的感情,至于刺激的极盛时,又须有别种刺激的方法,使已疲劳之能力,得以恢复,于是人们才能感到快乐。”杨昭恕在《论音乐感人之理》文中,提到“音乐者,具有最高等感人之效力者也。能使人喜、能使人怒、能使人忧、能使人思、能使人悲、能使人恐、能使人惊、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使人情志优越、能使人怀高山之想、能使人缅流水之思,要之心理上所有之情境音乐皆能——感动而引起之 

这中间出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情绪的一种行发,而后面提到的“心旷神怡、情志优越、怀高山之想、缅流水之思”是在人们生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况。

在杨昭恕《论音乐感人之理》一文后面还出现了心理学的“感觉”这一词,文中写到“闻优美之音乐,几如神游八极,超然物外,甚者并自我之人格而亦忘之。不知者,以为音乐之魔力,使人陷於错迷之状态:而不知等`把握现量'之情境,为佛家苦修禅定难以得到者,音乐之功用,乃能使人疏忽间得之,此音乐之所以能陶情淑性,而兼能移易风俗习惯也。然则现量为何物乎?简言之,心理学家所谓[感觉]是也。”

这里的“感觉”指的也是在音响感知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想象联想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所表达出来,进而还可移易风俗习惯。

感情是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活动,而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

在黎云《音乐和人生的关系》的一文中,写到“音乐这种游艺,是陶淑性情舒畅精神的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人于工作疲倦时,唱一二首歌或抚一抚乐器,从天然的美感里面,人的精神也就新鲜了。”还有如《白话新书信》③提到的《音乐与人生》一文中,写到“孔子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国,使人民洁正其人格,高纯其思想,振作其爱国精神     音乐是能陶冶人们的品行,发挥人们的感情,引起人们的美感,涵养人们的道德,鼓励人们进取的精神,调剂人们的疲劳和困苦,音乐本是艺术里最纯洁的一种影像,也就是[]。”在黎云《音乐和人生的关系》一文中,还写到“何以一种礼节要用一种音乐呢?音乐用了他,可以替代我们表现出一种情趣,譬如我们在行祭死之礼,用着一种悲哀的乐曲,我们听见,定要发生一种思慕之心;又我们在行婚嫁、凯旋、丰收等礼时,用着一种快活的乐曲,我们听见定要发生一种欢喜活泼的精神;又有时将音乐用作行礼的节度,所以行礼非有一种音乐,不足以表现行礼的真正情绪。”

文中的“思慕之心、欢喜活拨的精神”是人们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有音乐经验来做引导。就像在笛肯生著,马佩文译的《音乐之价值》—文中所说的“音乐最能打破阶级范围    一谈到音乐,我们便把我们的弱点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许多人把音乐当作一天的工作的背景;但即此音乐经验也不致于没有用。出多少力便得多少结果;人格受音乐经验陶冶的人,其得收获者必多。”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会随着时间的运动而转瞬即逝,所以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记住一些音乐主题或旋律,那样就会从前后对比与发展中获得更敏捷的音乐感知。

然而相同的音乐对于不同音乐程度的欣赏者来说,音响感知也是不同的。这在张秀山《音乐泛论》一文中,明确写到“即以乐剧而论,识者与不识者聚集一堂,当识者倾耳静听兴味浓厚之际,其他听众反觉味同嚼錯,泥、寂异常。”可见,不同的听众对于音响感知所产生的心理反映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这几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情绪情感的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对音响感知,调动情绪情感来表达内心的想象,并且不同的欣赏者欣赏同种音乐时,对音乐的感知会有不一样的心理变化。

另外,与1900年至1919年之前的音乐欣赏心理范畴的研究相比,这一时期不仅有音响感知、情绪情感两个心理要素的参与,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也掺杂进来。因为音乐是表现的艺术,仅仅靠初步的、感性的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理性认识来进行指导,才能够使音乐欣赏心理更加完善。

如吴梦非在《美育是什么?》一文中的第四则中就写到“譬如对于音乐的音调,不是部分的感得,要有综合的统一的感得心,去领会全体的意味。”柯政和在《音乐的欣赏法》一文中,提到“假使一个对音乐毫无知识和经验的人,一旦于演奏会里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试问他能始终一心不乱、详细地领略乐曲吗?若听此乐曲者只感到第一乐章是作曲家与命运的争斗,第二乐章是平静的安慰,却不得称为满足。还要丝毫不倦怠地,处处都能理解其奥妙,才可称为真正领会音乐的人哩。”

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这一要素的参与,使得音乐欣赏心理研究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高级层面发展。其实,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才是音乐欣赏的基本心理状态。

这一时期人们对音乐欣赏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所涉及的内容自然也会发生变化,然而通过对音乐欣赏划分出的不同类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音乐欣赏心理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不再只是单单的知觉方面,已经上升到了理智的欣赏。在黄自与健人的文中有细致的体现。

首先,黄自在《音乐的欣赏》—文中谈到“欣赏音乐有三种法子:知觉的、情感的和理智的。知觉的欣赏最幼稚,理智的欣赏最难,要真能欣赏音乐,这三步完全不可缺。在知觉的欣赏方面,我们应当能审辨美的节奏,曲调,和声及音色。在情感的欣赏方面,应该先知道些音乐表情的方法,及作曲家的生平和性格,然后用我们的膜想,去体贴他所有的情感。在理智的欣赏方面,我们先当知道些音乐各种派别之不同,有各派之特点。次当能审辨`乐意'。末当能追溯此`乐意'的种种变化而造成精密的结构。”

其次,健人在《关于音乐的欣赏》一文中,也说明了音乐欣赏的类型,在这一文章当中还提到了训练记忆力与听觉的问题。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一定不能只考虑自己刚开始对音乐是一个什么感觉,还应该考虑音乐的情感,进而上升到情感的欣赏,因为有时我们掺杂太多的感性因素,对于音乐欣赏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应该理智的欣赏音乐。

从上述对于音乐欣赏心理范畴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心理因素来表达内心对于音乐欣赏的感知,就像上述所表明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这些都是对这一阶段音乐欣赏心理范畴研究的一种展现。从音乐欣赏的初步层面进入到高级层面,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其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音乐欣赏中的感性体验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又进一步转化为更深刻的感性体验,音乐欣赏中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就是在这种辩证的结合中不断深化的。只有使这些心理要素全面发展与协调运动,就能够形成一个健全的音乐欣赏心理,从而可以提高人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更进一歩说,对音乐表演心理范畴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105]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61]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9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7]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