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社会心理学
    发表日期:2015年1月24日 编辑:shphao 有212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网络评论中的阴暗心理学:对女性的歧视

在网络评论中,研究者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男性往往更可能在网络评论中表达“厌恶女人”(Misogyny)的态度和观点。怎样用心理学解释这一现象呢?

人们说,你最好别去读那些新闻评论。但是有时候,出于拖延、好奇心或者自恋型人格障碍,看新闻评论在新闻编辑室甚是流行,所以你会看那些评论。

而如果你碰巧写男女差异,就像我一样,你就会发现有些评论会让你很抓狂:干脆拿健怡可乐把笔记本泼了算了,倒不如去画陶瓷工艺画谋生。

比如,当我写了一篇文章说,根据临床研究,女领导被期望做出的可接受行为的范围下很狭小。第一个评论者回复道,“难道不是因为女人通常对那些背离‘一般行为’的人类行为(不论是男性行为还是女性行为)的容忍限度更低吗?”

说得好,猴子先生(Professor Retrograde,言其退化)!别担心,我保证你的关于男性大脑的优越性的论文将随时被接受,而你可以拿着它给自己弄到一份终身工作,然而证明你妈妈永远是错的。

我开玩笑的,当然不全是玩笑。但是我确实常常想知道,“这些人是谁呢?”谁会从他们本人就少的日子里抽出时间来专门针对新闻文章发布性别歧视的言论呢?

科学也许现在给出了答案,而且答案是令人沮丧的。来自于斯基德莫尔学院(Skidmore College)的Corinne Moss-Racusin、Aneta MolendaCharlotte Cramer 最近收集了1135条评论。这些评论来自于《纽约时报》、“Discover”杂志以及IFL Science等三个网站,是对几篇文章的回复,而这几篇文章报道说一个研究发现科学教授更喜欢男大学生。研究人员通过查看评论者的头像或者用户名来决定评论者的性别,然而他们抛弃了男女皆可使用或者模棱两可的名字。总之,他们能够判断51%的评论者的性别,而在这些人中,女性占到了57%

之后,Moss-Racusin及其同事分析了这些评论的内容,然后将评论内容分成了三类,分类的依据是评论内容是否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言论,是否支持性别偏见,以及是否宣称实际上不存在性别偏见。大约三分之一的评论落入了这三个“消极”类别。

他们的研究最近发表在《妇女心理学季刊》(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发现消极评论多出自男性评论者之手。提醒一下,这些评论不是在批评新闻的质量,而是这样一些评论,诸如,“我培养的成功男性看起来就是更加如饥似渴地渴望成功,而且为了在竞争中博得头筹,更愿意让他人作出牺牲。大约5%的评论包含明目张胆的污蔑女性评论,比如,“在所有的竞争情境中,当然有个别例外情形,与我共事的女性跟男人比起来很无能。”这类评论中只有一个不是出自男性评论者之手。

与此同时,支持研究结论的评论,诸如,“哇,多谢分享这个。它提醒人们男教授和女教授都给女学生打分更低,”更有可能是女性评论者的跟帖。评论种类中出现的最大的性别差异说,歧视妇女偏见确实存在。这类回复中的71%是女性评论者的跟帖。

“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后者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感知到性别歧视,部分原因是女性更容易遭受性别歧视,”研究人员写道,“与此相似的是,男性为了维持他们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特权地位,也许不大可能承认性别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评论者在网上说出的话不一定就是他们会在办公室会议上表达的东西。因为网络言论无拘束效应,所以人们觉得在网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他们私下里去不会那么做。

另一方面,如果酒后吐真言不假的话,也许互联网评论也透露出了一些东西。也许评论者不会当着一个妇女的面大声说“我不相信一个东西连续五天失血后还不死”。但是那也许是他心底里面真正所想的。所以,当提到妇女所面对的隐藏的偏见时,心底里面是不是对妇女怀抱着偏见和歧视才是真正重要的。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2089]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1848]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58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093]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284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