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自在我国发展以来就受到了心理学界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03 年在南京大学报 3 月第二期中,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苗元江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由此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展开,为其在高校中发展提供了可实行的理论依据。
1.解决问题转向关注健康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心理干预以及积极的心理测量,这使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先前的问题导向转变成对健康的关注。注重发掘及培养人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从积极的层面来解决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一理念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得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得到提升。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消极心理学作为理念而形成的,这种理念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在消极的取向,而偏离了积极的取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心理疾病治疗和预防当中。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趋于正向,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育内容页得以丰富,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积极的取向,拓展了积极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增强了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 强化了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拓展了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的积极价值。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崭新的视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改善人的生活,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取向从理论的探讨走向实践的应用。
在理论基础下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是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因素驱动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故积极的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实施提供了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重新确立,即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培养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诸多心理学者及专家都在探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实施途径及方法。研究认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方面都可以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主要手段有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以及自助式心理社团等。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目前都只是停留在相关理论内容的借鉴上,针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还未将积极心理学更好地渗入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