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1 - 热点话题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出处:互联网 作者:李蕊 编辑:shphao 有3684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微信热的心理学分析
微信近两年突然火爆起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这一交流通讯工具能够满足人们的如下心理需求。

一、窥伺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费罗伊德认为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的,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这源於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与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们开始习惯用“朋友圈”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人们可以很快获知身边人的信息,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获知他人关注的需要

人类天生就有著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个体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认同感在物质、欲望环境下很淡漠,在现实环境中,不被现实认同的时候,人们就会转战新媒体。相较於微博,微信中关注自己的人通常是较为熟悉的人,认同感会更强。

三、自我保护心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都有属於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而微信是基於“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隻有自己的微信好友才能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也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

这一点相对於QQ和微博,微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既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也能做到保护自己。

四、不安全感

有些人每天会极度流连於微信,这其实源於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裡朋友圈裡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於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五、表达是一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微信是通过图文地传递来进行表达,这个表达的过程本身具有觉察、及统整思绪的功能。能够将“意识”的层次从虚无的“下意识”提高到“意识”层面,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啟动情绪疗愈。

六、选择自己想获取的信息

从心理学上探究,人都是自私的,人性的最核心部分是自恋。

对於微信来说,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是有数量限制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搁浅,但是却极大的照顾到了用户体验。微信的信息是主动关注,主动获取,用户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确化。

七、费罗伊德三我人格理论

为人所熟知的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是这样表述的:人格原型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蕴储这人性中接近兽性的本能性冲动﹔自我代表的是理性和机智,经外部世界经验得来﹔超我则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它的形成是人被社会化了的结果

微信的功能中,“朋友圈”的功能比较适应於满足超我的人格心理要求。因为在这裡,人们更趋向於表达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譬如理智、富於同情心、博学等等——这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塑造自己的形象,是人性的要求。

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能够通过理论解释人类的行为现象。从心理学去分析微信风靡的原因,能够在一个维度上解释新社交媒体对人心的把握,也是重新把控人与新社交媒体的关系,不为其困,不被其乱。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全国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2022/5/3 18:11:22)[4226]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C1)(2021/8/9 12:16:08)[2322]
  心理学专业英语词汇(B)(2021/8/9 12:13:58)[1818]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调适(2020/12/12 23:45:29)[2309]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疏导(2020/12/10 23:41:39)[3101]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蕊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