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近两年突然火爆起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这一交流通讯工具能够满足人们的如下心理需求。
一、窥伺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费罗伊德认为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的,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的天性,这源於童年时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与好奇,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微信朋友圈的推出,人们开始习惯用“朋友圈”去发布与自己相关的各类内容,人们可以很快获知身边人的信息,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获知他人关注的需要
人类天生就有著希望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个体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认同感在物质、欲望环境下很淡漠,在现实环境中,不被现实认同的时候,人们就会转战新媒体。相较於微博,微信中关注自己的人通常是较为熟悉的人,认同感会更强。
三、自我保护心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都有属於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而微信是基於“熟人圈”的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隻有自己的微信好友才能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也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我保护心理。
这一点相对於QQ和微博,微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既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也能做到保护自己。
四、不安全感
有些人每天会极度流连於微信,这其实源於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裡朋友圈裡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於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五、表达是一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微信是通过图文地传递来进行表达,这个表达的过程本身具有觉察、及统整思绪的功能。能够将“意识”的层次从虚无的“下意识”提高到“意识”层面,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啟动情绪疗愈。
六、选择自己想获取的信息
从心理学上探究,人都是自私的,人性的最核心部分是自恋。
对於微信来说,一条帖子的转发和传播是有数量限制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搁浅,但是却极大的照顾到了用户体验。微信的信息是主动关注,主动获取,用户关心的都是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确化。
七、费罗伊德三我人格理论
为人所熟知的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是这样表述的:人格原型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蕴储这人性中接近兽性的本能性冲动﹔自我代表的是理性和机智,经外部世界经验得来﹔超我则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它的形成是人被社会化了的结果
微信的功能中,“朋友圈”的功能比较适应於满足超我的人格心理要求。因为在这裡,人们更趋向於表达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譬如理智、富於同情心、博学等等——这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塑造自己的形象,是人性的要求。
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能够通过理论解释人类的行为现象。从心理学去分析微信风靡的原因,能够在一个维度上解释新社交媒体对人心的把握,也是重新把控人与新社交媒体的关系,不为其困,不被其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