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应用类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4日 作者:陈 栩 编辑:shphao 有1269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环境心理学论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3 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决定作用

1)领域I生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与普通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娱乐等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事物所干扰。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时所需的距离作统盘考虑。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交流场所,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人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通过以上关于人的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的论述,可见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对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组织有着明确的规定性。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那私密性就更涉及到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包括对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的要求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更为突出。通过对大量的住宅套型比较我们也会发现,主卧都安置在安静的角落处;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通常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因此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一定是越开阔越好,通常更愿意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选择有所“依托”的物体。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发现,紧急情况时人们常会盲目紧跟人群中领头的几个人跑动,而不考虑奔跑方向是否朝着安全疏散口。即使在火警响起、浓烟弥漫时,人们很少去注意火警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而是凭着直觉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形成了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群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 —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会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圆形会给人带来饱满膨胀的感觉,方形则让人有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6)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会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影响也是如此。

4 个体差异对室内环境风格的影响

1879年,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经过长时间的实验验证,发现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系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环境心理学是从总体上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共性,但是也同样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个体的特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所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的独特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和心理需求,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的尊重。但为了创造出舒适、宜人、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影响的共性,将两者辩证合理的运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环境心理学 最新文章
专题信息: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李洋)(2010/1/3 9:42:03)[8465]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陈 栩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