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并非铁板一块,在它的内部,基本可以看出三种取向:第一,人文艺术倾向的,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一种咨询和治疗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第二,人文科学倾向的,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科学,但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研究人的科学,这一取向强调了经验方法的使用;第三,现象学取向的,强调对意识体验的质化描述,反对量化方法的滥用。长期以来,这三种取向不时出现一些争论。
但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在释义学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瑞涅(Rennie,D)指出:“我主张,这三种类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之,那就是作为方法的释义学。”释义学方既反对科学主义的方法中心论,也反对方法上的相对主义主张,以方法的实践应用作为评价方法的准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新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质化方法的兴起可以视为后现代转向的有机组成部分。质化方法作为量化方法的补充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质化方法完成的,其巨著《心理学原理》影响了几代心理学家。但是詹姆斯之后,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量化方法逐渐占据了上风,质化方法逐渐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方法,受到心理学家的忽略和轻视。即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崇拜量化方法,以便符合主流心理学的量化要求。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后,从反对方法中心的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解构”量化方法的光环,消解了心理学家对量化方法的迷信,质化方法获得了新的生机。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本主义者呼吁质化研究和对质化研究者的训练,没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心灵的眼睛,心理学将持续鼠目寸光,损伤心理学的未来⋯⋯无论如何,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开始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维,使得实在论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所松动。资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邱吉尔(Churchill,S)主张不要把获得的数据看作客观实在的记录和反映,而是当作叙事性的概念,”其意义是,心理学家不再必须寻求客观真理,或感觉有义务和责任把他们的知识建筑在事实的基础上。
在一种重新焕发活力的人本主义研究范式里,理论家将承认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事实积累,而是承认他们研究的东西是合作的行动所构成的。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谈到后现代主义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影响时,也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假设在对咨询过程的理解方面导致了两个根本的概念性变化:首先,如果咨询的目标不再是发现有关患者的客观真理,那么患者和咨询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重叙患者的生活,只要这种叙事证明对患者是有帮助的,而不必考虑精确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咨询成为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发现过程。其次,作为整合、内聚实体的自我被视为启蒙时期的残留物,在这样一种反本质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咨询者不必再假设患者各种社会面具背后隐藏着一个本质的自我⋯⋯”这些理论观点都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