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职贫困生的就业教育对策
1.帮助学生建立就业素质
就业索质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从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实践来看,择业技巧的学习有助于求职的成功,但最根本的还是靠求职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靠自己的实力,而这实力就是就业素质,它来自于大学三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因此,而应该做到择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及计划
贫困生由于视野及知识的相对狭隘,因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过于死板及盲目,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只要把知识学好就成功了,而忘记了就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职业生涯的计划。我们可以对贫困生进行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讲授及协助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剖析自我,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好大学三年的详细计划。把教学对象扩展到低年级学生,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始如心理、职业道德甚至职业规划等相关的教育。一年级开展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二年级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发展专长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单位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择业有直接感觉、辅导学生写自荐材料、参加面试等,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加就业市场。还可以通过就业市场模拟招聘会、校友业绩报告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择业面较窄,农村生源较多,外语、计算机基础较差,学生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因此,更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市场,积极主动参与竞争,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教育是贯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它是一种职业培养的教育,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门化人才的教育。因此,大学的人生观教育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观教育,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表征,是大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国家需要,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常常处于矛盾的地位,如何看待这三者的关系,决定着他们择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正确择业观的形成。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特别是贫困生所受的思想煎熬更为严重。职业生涯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指导个人职业选择的择业观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要把择业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强化教育的整体性,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择业观教育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三观”教育为择业观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通过发展择业观教育把“三观”教育具体化、实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