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寻找此时此地事件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7:04:39  |
|
享受大师的礼物:十七、寻找此时此地事件(17.1)
--------------------------------------------------------------------------------
当病人谈到与另一个人的不愉快交往时,治疗师应该如何反应?通常治疗师会深入探察交往的情境,并试图帮助病人理解他(她)在交往中的角色,寻找可能的其他行为选择,探询无意识的动机,猜测另一个人的动机,寻找相似的模式(即病人在过去所创造出来的相似情境)等。这种策略虽然经受了时间考验一直被使用,却有着一些局限:整个工作倾向于过度理性化,而且整个工作通常建立在病人所提供的不准确信息基础之上。
此时此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方式。常见的策略是找到病人生活中的非适应交往在此时此地的对应。如果能够找到的话,整个工作就会更加准确和及时。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个咨询师难于使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上有所改善,是因为: 1、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在咨询中只能听到“公”的理,或只能听到“婆”的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但你没有机会“兼听”。
2、当我们“讲理”的时候,我们的“讲”与求助者的“感受”是分离的,特别是当他叙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时。因此,通常的结果是,他会同意你的“理”,但他不会改善他的人际关系。因为改变是浅层次的。
所以大师说: 此时此地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工作方式。 常见的策略是找到病人生活中的非适应交往在此时此地的对应。
等着看一些精彩的案例吧。:)
[1] [2] [3] [4] [5] [6]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五花八门的自卑表现
下一篇文章: 毕淑敏的自卑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