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
|
|
作者:墨顿.亨特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1 16:49:52  |
|
从那以后,眼睛是一种相机这种看法就流传开来,这个比喻适合近视、远视和散光的现象,并且符合用眼睛能够对它们给以矫正这一点。可是,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是符合事实的,可从另外许多方面来说,它又与事实完全不合。拉尔夫·N·哈伯长期以来就是一位在感知研究方面出名的人物,他说,人眼像相机这种比喻“虽然是最有希望但同时也是心理学史上受到误导的一个比喻”,因而也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无数的“危害”。
哪一种危害?一方面,在相机里面,由透镜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图象是倒过来的,而在1625年,天文学家克里斯朵夫·申纳又证明,这对眼睛来说是正确的。他小心地剥开了牛眼后部的包层,并通过半透明的视网膜看见了一个倒置的东西。可是,如果我们看见视网膜上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图象,为什么我们不会看到一个倒置过来的世界?这个问题将会困扰心理学家,达300年之久。
随着摄影术的出现,把眼睛看作相机的比喻而引起的麻烦就更明显了。相机要生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一个清晰的图象,必须在曝光的时候抓牢它,如果是拍活动电影,则其快门在一秒钟内必须快速地开关许多次。可是,人眼却是不停地前后闪动的,就算是在紧盯住某东西看时也是如此,但人眼却不会看到模糊的影像。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而且一般也不会体验到这些移动,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办法来看到物体。我们可以盯着下图中心的黑点看约20秒钟,然后再快速地把眼睛移过去盯着白点看。你会看到由黑线条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一个错觉图案在前后晃动着。这些黑色的线条是一种余象,其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因是,白色线条落在视网膜接受器上约20秒钟,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暂时的疲劳所致。晃动的原因就是本章所论的永不停息的移动。
这个演示的意义是,眼球可能会是某种相机,可是,察看事物却与摄像完全不同。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真的就在那里吗?进而推论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吗?民间的说法是,我们看到什么,什么东西就存在在那里,而且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忠实反映。我们看到眼前有扇门,伸手摸门把手,门把就在我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也作出我们期望它作出的反应。我们在椅子上低下身子来,椅子就真实而结实地存在着,就像它看上去的样子。我们叉一块食物到嘴里,它就是食物的丰美、肉感和汁液感,就跟我们预料的一样。常识和哲学都认为,知觉就是与现实的接触。只有极少数稀有的超凡出众者,如贝克莱大主教,才提出过一些怀疑,认为在我们的体外有一个世界,它只对应于我们的知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章: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家
下一篇文章: 心理学的故事第十五章 动机及情绪心理学家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