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疗法 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
★★★ |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疗法 第一节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0:51:32  |
|
在50年代理性—情绪疗法的酝酿时期,曾将这种治疗称作“理性疗法”(RT)。埃利斯试图以此使它与其他疗法区分开来。但后来发现人们常将它混同于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这易于使人忘记这种疗法的同时也强调行动的特点。这样,埃利斯与他的第一个合作者罗伯特·A.哈帕(Robert A.Harper)决定,将RT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ET)。
RET的特点是认知、行动并重,理性、经验并重。但在60年代,它强调理性作用这一特点更突出。埃利斯坚信,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学,他就几乎不可能产生情绪困扰。埃利斯认为他的这种信念吸收了古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一些重要的认知治疗家的思想。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道家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情生于思,要改变情绪,就得改变人的思想。后来,西方哲学家如斯宾诺莎、罗素把这些观点引入了现代西方世界。
RET在60年代早期曾采用其他疗法的一些练习方法,如皮尔斯(Perls)的“遭遇法”(encounter methods)等,后来又发展出一些属于它自己的经验性练习,这使它的行为取向也得到加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二章第四节 行为治疗的简要评价
下一篇文章: 第十三章第二节 基本理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