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 |
★★★ |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概观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21:50:39  |
|
弗洛伊德从伯恩海姆的做法中受到启发,他不用催眠,而是让病人舒适地躺在沙发上,弗洛伊德以手触按病人的额头,叫病人注意一个特殊症状,回忆与这个症状有关的经历。当病人表示不愿或不能回忆时,弗洛伊德坚持要他回忆。用这种催逼加鼓励的方法,病人也能回忆出那些遗忘了的经验。但弗洛伊德很快又发现了这个方法也不适用,因为这个方法仍然不能很好地克服病人无意识的抵抗,而且对双方的压力太大。因而弗洛伊德转而采用一种正好与此法相反的做法。让病人尽量放松、注意当时“流”过脑子的任何思想、意象,不用意识去指导思想或进行任何评判,并报告出这些意识经验。这便是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的自由联想法。
自《癔病研究》出版以后,弗洛伊德一直独自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陆续出版了早期的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梦的释义》(1900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一个歇斯底里病例》(1905年)、《性学三论》(1905年)、《戏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年)。这些著作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诞生。与此同时,精神分析的理论也逐渐从无人理睬或遭人贬斥转而赢得一些支持者,瑞士的著名精神病学家E.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1857~1939)及其助手G.荣格(C.G.Jung,1875~1961)与弗洛伊德建立了个人联系,在维也纳和欧洲其他地方也陆续有人参加进来。1908年,一批同仁在萨尔茨堡会晤,一致决定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并出版一份名为《精神病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研究年鉴》的杂志。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应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G.S.霍尔的邀请,去美国作了为期一周的讲学和访问。从此,精神分析学说就在美国流传开来。
弗洛伊德是一个性格倔犟的人,曾因学术见解的歧异与不少老师、同事、学生分手。但他并不是个固步自封的人,就在精神分析学说已广泛传开,他个人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之后,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20年代以后,他的体系有了相当大的变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早期的意识——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即著名的本我、超我和自我学说。这个人格结构理论与原先的精神区划理论(即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的划分)互相补充,使整个体系更为完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纽伦堡大会
下一篇文章: 女心理师目录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