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7:23:12  |
|
二、空白阶段(1966~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更是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了一切,因此在1966~1977年,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一篇心理学文章或一本心理学著述发表,故称之为空白阶段。
此阶段,很值得一提的是钟友彬等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尝试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对某些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为此后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准备阶段(1978~1986年)
这一时期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文章开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虽然发表的数量不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西方著名心理治疗家的著作,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
1979年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一专业委员会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立后,积极组织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每次学术会议上都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报告、经验交流和研究探讨,这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和地区陆续出现,这些讲习班、培训班大多属于启蒙性质,传授内容多为某些治疗(如行为治疗)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巧,且时间较短,但它为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培养了初级的人才,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定条件之一是设置临床心理科;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从整体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普及,所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较少(多为支持性疗法和行为疗法),且咨询和治疗的水平也有限,但仍在心理学界、精神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有识之士如钟友彬、鲁龙光等已开始进行所谓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努力,他们不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疏导的治疗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第二章 心理咨询过程和作用机制
下一篇文章: 第四章 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要求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