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有了钱该怎么花——谈消费心理           ★★★
有了钱该怎么花——谈消费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婚恋家庭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8:52:53
 

  这两种消费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心理的误区。对于老技师那样的中老年的消费心理,应该加强消费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物有所值的消费。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形势稳定和等价交换规律支配下,没有所谓的便宜货。“大拍卖”、“跳楼价”、“清仓处理”等多为促销陷阱。这类物品,不是积压品、残次品,就是技术含量低的末代产品,厂家处理掉是为盘活资金,以便产品更新换代。购买这类商品,质量无保证,表面看来省了钱,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享受。如果你买了眼时不用的处理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等于自掏腰包为商家盘活了资金。那位老技师爱买处理菜,当时买花钱不多,可是买回来一时吃不掉,放久了无法吃,只好扔掉。这么算来他买的处理菜并不省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能在购买时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不至于“贪贱拣穷”,被偏斜的消费心理所左右。
  对于老技师的子女们的消费心理,也应该进行适当的调适。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也不全是健康的。有的人消费好攀比,看见别人购置了什么贵重物品,不管自家有没有用,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就比着买。如邻居买了家用电脑,就攀比着也买,殊不知人家孩子玩电脑对学习有帮助,而你的孩子自制力差,玩电脑却影响学习。这种攀比消费心理不仅占用了家里的资金,还没有起到拥有的作用。因此抑制攀比消费是调适不健康消费心理的 一个有力措施。此其一。
  其二,尽量不随便和同事一起逛商场。消费有有目标消费,有无目标消费。一般地说,购置大件商品,用钱多,都经过一段了解市场信息、预选品牌的酝酿、准备阶段,属于有目标消费。而闲逛商场本来没有消费目标,但同行人中对什么物品发生兴趣,在他的影响或暗示下,即使你买后并没有什么用场,也容易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有的商场雇佣“托儿”,就是抓主人们的这种无目标的消费心理。
  其三,警惕商品广告的诱导作用。商家做商品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促销。尤其是一些面向女性和儿童的广告,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往往具有感官的冲击性和诱惑性。如不冷静对待,容易使感情脆弱的人以购买为快。
  总之,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在消费时,都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要追风,不必赶时髦,做到量入为出,不盲目消费,这就容易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当然,像购房、买汽车之类的大额消费,采用贷款的形式,今天花明天的钱,还是必要的。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