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你指东,我偏往西”——谈逆反心理           ★★★
“你指东,我偏往西”——谈逆反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心理学图书在线阅读 >> 婚恋家庭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8:15:20
 

30年代上海艺华影业公司老板严春堂很欣赏北京女艺人白光的演技,请她到上海主演电影《红豆生南国》,但是他担心刁钻的上海佬不买白光的账,影响影片的上座率,就决定召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记者招待会,把上海大小报刊的“娱记”们都邀请出席。不料,白光却没有按时到场。记者们等了两个多小时,白光才姗姗而来。她一到场便假装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扭头想走。这时严老板连忙向她介绍说:“他们都是新闻界的朋友……”白光听了“啊”的一声,不屑一顾地娇滴滴地说:“我不想见新闻记者!”说罢,转身就走。记者们对她的言行十分恼火,相约在报刊上口诛笔伐。

  第二天,大小报刊把白光骂了个狗血喷头,弄得上海到处议论白光,使得很多人对白光发生兴趣,纷纷买票看《红豆生南国》这部影片。

  人们看到影片中的白光并不象“娱记”们宣传的那样,由此,这位北京艺人名声大振,借助于“反宣传”红遍了上海滩,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影坛大腕。这种通过反宣传而获得正效应的现象,就是因为白光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另据报载,英国许多大城市的大街上出现了身穿囚服的青年人。一个叫布鲁迪的电脑公司职员,买了五套囚服,准备一年四季都穿这种服装。为了突出穿这种服装的效果,他还剃了个大光头。在他的诱导下有很多人也拜倒在囚服之下。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的逆反心理,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一种事物却使人产生反向感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产生往往与“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有关。《吕氏春秋·博志》指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按着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其反面。人们平时阅读的全是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一旦听说有的小说受到批判或查禁,有的人就想方设法要看个究竟。同样,英国青年不象过去那样,认为穿囚服是一种惩罚,一种耻辱,相反却觉得穿名牌服装,显示不出自己的个性,而囚服面料结实,设计简单,没有太多的讲究,穿起来既方便又舒服。这种心理从积极角度看,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为好奇心理或标新立异心理所驱使的,更是探求科学真理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但从消极角度看,则是一种对既定的、现实的事物的一种反叛心理的反映。它的实质是对既定的、现实的事物的怀疑、厌倦,尽管这种怀疑、厌倦是错误的,但仍坚持求索他所关注的与此逆反的事物。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逆反心理,都是心理情绪化的反映。一般地讲,待得情绪稳定之后,会自动地分辨出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如家长批评犯错误的孩子,当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批评,但事后或长大以后会明白家长批评得对,从而克服逆反心理;又如美国7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曾以全裸为荣,招摇过市,毫无羞涩之感。可是当这伙青年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熟之后,就主动告别了全裸,归入正常人的行列。这也是物极必反的必然。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