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由此可以扩大眼界,而且由此也可证明我们所定的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的严格而不易了解的界限,是有相当道理的。现在若讨论自我和里比多的发展,便不得不特别注意前所疏忽的一个方面。老实说,二者都由于遗传,都是全人类在远古及史前的进化的缩影。就里比多的发展而言,这个种系发展史的起源,我想是显而易见的。试想有些动物的生殖器和嘴有很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的生殖器和排泄器不分界限,有些动物的生殖器则为其运动器官的一部分;波尔希的名著描写这些事实颇饶兴趣,可供参考。可以说,动物因为性组织的形式而有种种根深蒂固的倒错现象。至于人,则这个种系发展史的方面不很显著,这是因为基本上属于遗传的性质都要重新由个体习得,而这也许是因为原来引起这种习得的条件,现在仍然存在并对各个体产生影响。我以为它们本来产生一个新反应,现在则引起一个倾向了。除此之外,每一个体的既定发展途径,也可因受外界的印象而有所变动。但是使人类不得不有这种发展而现在仍能维持不变的势力,那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这就是现实所要求的剥夺作用;或者假使我们要给它一个真名,就可称为必要性,或生存竞争。必要性是一个严厉的女导师,教会我们许多事情。神经病患者却是这种严厉产生的恶果;无论何种教育都不免有此危险。这个以生存竞争为进化的动力的学说,不需要减削“内部的进化趋势”inner evolutionary tendencies的重要性,假使这种趋势是存在的。
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遇到现实生活的必要性时所表现的行为不一样,那是值得注意的。自我保存的本能和一切隶属于自我的本能,都较易控制,很早就接受必要性的支配,而且使其本身的发展适应现实的旨意。这是可以了解的,因为它们若不服从“现实”的旨意,便不能求得所需要的对象,而个体若没有这些对象,便不免于死亡。至于性的本能则较难控制;因为它们从来就不感觉到对象的缺乏。它们既好象是寄生地附丽于他种生理机能之上,同时又可在本身求得满足,所以它们最初本不受“现实”必要性的教育影响;就多数人而言,其性本能可以在这一或那一方面终身保留这种固执性,或“无理性”,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且一个青年的可教育性,大概在性欲勃发的时期即告结束。教育家都知道这一点,而且都知道如何应付;但是他们也许肯接受精神分析的结果的影响,而把教育的重心移到吸乳期起的幼年。小孩常在四五岁时已经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为一个完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生物,只是后来才逐渐显现其所禀赋的才能而已。
我们若要充分了解两组本能的含义,便不得不稍稍离开主题,而将那些可视为经济的方面之一也包括在内;这是指精神分析的一个最重要的,而又最不易明白的部分。我们或可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心理器官的工作,是否有主要的目的?我们的答案以为其目的在于求乐。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the pleasure-principle的调节。我们最想知道的就是何种条件引起快乐,何种条件招致痛苦,但这种知识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只能揣想:心理器官内刺激量的减少、降低或消灭,便足以引起快乐;而刺激量的增高,便足以召致痛苦。无可怀疑的是,考虑到人类所可能的最强烈的快乐,乃是性交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的历程,系于心理激动及能力分量的分配,所以我们称这种考虑为经济的。我们似乎可在侧重快乐的追求之外,用其他较普通的文字描写心理器官的动作。那时,我们可以说心理器官是用来控制或发??附加于本身之上的刺激量或纯能量的。性本能的发展显然自始至终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这个机能可以永远保存不变。自我本能最初也是如此;但因受必要性的影响,立即知道用他种原则来代替唯乐原则。它们既认为避免痛苦的工作和追求快乐的工作同等重要;于是自我乃知道有时不得不舍弃直接的满足,延缓满足的享受,忍耐某些痛苦,甚至不得不放弃某种快乐的来源。自我受了这种训练之后,就变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了“合理的”,不再受唯乐原则的控制,而顺从唯实原则the reality-principle去了。这个唯实原则归根结蒂也是在追求快乐--不过所追求的是一种延缓的,缩小的快乐,因为和现实相适应,所以不易消失。
由唯乐原则过渡到唯实原则,乃是自我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我们已知道性本能后来也随着勉强地经过这个阶段;不久还可以知道人的性生活的满足仅因为有了外界现实的这种微弱的基础,将会有何种结果。现在在结论中还可提出关于本问题的一句话。假使人类的自我有和里比多相类似的进化,那么你们如果听说自我也有所谓退化作用,就不至于惊异了,而且还会希望知道自我回复到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神经病中究竟能占何种地位。
《精神分析引论》 (德)弗洛伊德 世界文化
第二十三讲 症候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过程
由一般人的眼光看来,症候是疾病的本质,治愈就是意味着症候的消除。在医学里,症候和疾病有严加区别的必要,症候的消灭,并不等于疾病的治愈。但是症候消灭之后,剩下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新症候的能力,就是疾病的唯一可以捉摸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分。因此,我们暂时可采取一般人的观点,以为我们若知道了症候的基础,就等于了解了疾病的性质。
症候--这里所讨论的自然是精神的或心因性的症候及精神病--对于整个生命的种种活动是有害的,或至少是无益的;病人常感觉症候的可厌而深以为苦。症候加害于病人的,主要在于消耗病人所必需的精神能力,而且病人要抵抗症候,又不能不消耗许多能力。症候的范围如很扩大,则病人在这两方面努力的结果,就会大大削弱精神的能力,以致不能处理自己生活上重要的工作。大概地说,这个结果主要依消耗的能力的分量而定,所以你们可知“病”在本质上是一个实用的概念。但是假使你们用理论的眼光来看,而不问这个程度大小的问题,那就可以说我们都不免有神经病,因为症候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常态人所共有的。
就神经病的症候而言,我们已知道它们是矛盾的结果,而矛盾的产生,则在病人追求里比多的一种新满足的时候。这两种互相抵抗的能力重新会合于症候之中,同时因为在症候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中可以妥协互让,而收互相调解之效。症候之所以有如此抵抗的能力,便由于此;至于得以维持而不灭则有赖于两力的相抗。我们还知道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分,有一种是未满足的里比多,这个里比多既为“现实”所阻遏,乃不得不另求满足的出路。假使“现实”是毫不容情的,那么尽管里比多要采用另一对象以代替那力所不及的对象,结果也不得不退回,而寻求满足于一种以前已经克服过的组织或一个从前已被遗弃了的对象。里比多于是退回到以前发展中曾经停滞过的那些执着之处。
倒错的过程和神经病的过程显有区别。假使这些退化作用不引起自我方面的制止,结果便没有神经病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里比多仍然可以得到一种实在的,虽不是常态的满足。然而,如果自我不仅仅控制意识,而且兼要统御运动的神经支配和心理冲动的实现,假使它不赞许这些退化,结果便不免发生矛盾。里比多既横被阻遏,便不得不另求发泄能力的出路,以顺从唯乐原则的要求;总而言之,它必须避开自我。而现在在退回的发展路上越过的执着点--这些执着点,自我以前曾借压抑作用加以防止--正可供逃避之用。里比多既退回而重新投入这些被压抑的“位置”,于是摆脱了自我及自我法则的支配;但同时也遗弃了前所得之于自我指导下的一切训练。假使里比多眼前得到满足,便易于控制;假使它受外部剥夺和内部剥夺的双重压迫,便倔强难御,而迷恋于已往幸福的日子了。这就是它的主要的,不变的性质。此时里比多所依附的观念属于潜意识系统,因而也有此系统所特有的历程--即压缩作用和移置作用。因此,其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的条件酷似梦的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时所有的条件。里比多在潜意识中所依附的观念即所谓“里比多的代表”“libido-representatives”不得不与前意识的自我的力量互相争衡,正好象隐梦那样,当它最初由思想本身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于潜意识中,以满足潜意识的幻想的欲望时,就有一种前意识的活动加以检察,只许它在显梦内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一种和解的方式。自我既如此抗拒里比多,后者乃不得不采用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好使两方面的抗力都有相当的发泄。因此,症候乃得以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作为潜意识的里比多的欲望 <<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