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疗法典型案例:儿童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4 16:11:23  |
|
某患者来信(节选): 儿子6岁那年,我把他送进一所儿童贵族学校。学校是全封闭寄宿式,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当时我有些犹豫:孩子这么小,正是爱闹好玩的年龄,把他一下放进一个严密的“笼子”里能吃得消吗?但当时望子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龙的心情很迫切,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还好,一周下来平安无事,只是觉得儿子比以前寡言少语,也不如过去那么爱动好闹了。我不由一阵暗喜,心想:这钱没有白花,才几天时间就把孩子调教得像模像样了。岂料,第三周不到,就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孩子肚子痛,校医也查不出毛病,让我赶紧接回家到医院检查一下。可是我带他到全市的大医院都看遍了,还是查不出问题。 无奈,只好让他自己“呆”在家里休息几天。在家的时候一点事也没有,而一听说叫他“上学”,他又捂着肚子喊痛了。看样子不像装的,因为发作时他脸色苍白,汗水涔涔。我忽然想到这是不是精神紧张所致呢?我又背着他走进一家儿童精神医院。果然如此,医院心理科医生诊断为:小儿抑郁症。医生说此病是由于孩子年龄太小,无法承受紧张的心理压力所产生的一些诸如头痛、腹痛、烦躁、无语甚至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症状。 可是按照医嘱服了两个月的药后,儿子仍不见明显好转。每天面对儿子精神恍惚、行动呆滞的背影,我懊恼万分:当初真不该让他去那学校! 不久,我去日本近畿大学参观,心理学教授中村延江发明的一则医疗游戏深深吸引了我。中村教授在一个盛满、泥土、石子、小草等物的大木箱子内,模拟修筑出各种人物、动物、房舍、高山、大海,然后让患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自由地“描绘”出一番新天地。据说,经过这样反复的游戏活动,可以大大减轻儿童心理压力,真正起到以“玩”代“疗”的医治目的,最终恢复患儿的正常心理功能。这就是著名的“沙盘疗法”。
[1] [2] 下一页
|
|
文章录入:xinlixue 责任编辑:xinlixue |
|
上一篇文章: 沙盘疗法的典型案例(在校学生)
下一篇文章: 沙盘游戏疗法典型案例:成人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