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3岁内宝宝创新训练
员工的创新能力训练
几种有效的创新思维方式
十五个经典创新思维训练…
开发创新思维的三条途径
创新思维的五个特点
创新能力四个力量来源
你具备五种创新能力吗
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途径
抓住创新机遇的方法
  限制创新思维的心理因素           ★★★
限制创新思维的心理因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心理学家网 >> 应用技术 >> 创新训练 >> 正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9 23:19:28
 

限制创新思维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采取某种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获得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之后,以后思考和处理问题很容易采取同样的思路,而且每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功一次,此种思路就愈加牢固,以至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不容易改变的思维惯性和固定化思路。失败亦是如此。此种思维惯性和固定化思路一旦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采取创新思路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减少。这种习惯于沿着某种惯性和固定化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现象,便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对于常规决策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它会使思考和工作在以往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驾轻就熟,提高效率。然而,思维定势对于非常规决策则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它很容易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某些主观框框,使人思路阻塞、思域狭窄,难以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有人也把思维定势叫做创新思维的枷锁。
一、从众型思维枷锁
思维枷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枷锁”。“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枷锁”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

       思维上的“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另外,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你想,自己跟随着众人,如果说的对、做得好,那自然会分得一杯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无须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责众”的习惯原则。所以,仔细观察一下,社会上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盲目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二、权威型思维枷锁
  在思维领域,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这就是思维的枷锁之一——权威枷锁。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定势显然是要不得的。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有意无意地沿着权威的思路向前走,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权威都只是一时的权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权威不断让位于新权威,今天的权威取代了昨天的权威,而明天的权威又将取代今天的权威。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属于一定的利益集团。因此,即使是一位真正的权威,而且是在他的专业领域内发表意见,我们也需要审查一下,看看他的诊断是否与他的自身利益有关。
三、经验型思维枷锁
  在一般情况下,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经验,那么在应付这一方面的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非要有丰富的经验不可,老司机比新司机能更好地应付各种路况;老会计比新会计能更熟练地处理复杂的帐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方面,经验又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就会削弱头脑的想像力,造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四、书本型思维枷锁
  书本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就越丰富,本领也就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由于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无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那么书本在为我们带来无穷好处的同时,也会招来不小的麻烦。谙熟兵法”的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战斗中,不听王平的劝阻,在山上屯兵,认为这样可以“凭高视下,势如破 ”;如敌兵截断水道,我军亦会“背水一战,以一当十”。马谡的这些观点,都能在兵书上找到跟据,可白纸黑字的兵书与刀光剑影的战场毕竟是两回事。蜀军在被围后,不仅不能“以一当十”,反而“军心自乱,不战而溃”,最后失去了街亭。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 技术支持 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6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