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的论述莫衷一是,但这些见解却为我们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常的智力
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心理健康的人的智力水平虽然有不同,但智力应属正常。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智力正常的标准是:乐于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素质,努力取得优良成绩。否则,纵然智商在正常以上,也不能算心理健康。当然,智力低下者毫无疑问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健康的情绪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稳定意味着机体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协调。在一定时期内,人的需要和认知水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哪些事物引起积极情绪,哪些引起消极情绪,就比较稳定甚至可以预测。人应该处于“当喜则喜,当忧则忧”的情绪状态。如果喜怒无常、令人难以捉摸,则不只是情绪不稳定,而是深层次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情愉快表明人的身心与外界适应和谐。愉快使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对人生充满希望。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笼罩在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整日萎靡不振,闷闷不乐,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反应适度是指个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反应适中、恰如其分。当然,大学生在反应时间和强度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别有一定限度。例如,听到一声巨响稍有吃惊是适度的反应,但如果惊恐万分或无动于衷则就是不正常的反应。有的大学生遭受失败的打击后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从此心情沮丧,一蹶 不振,则是不正常、不适度的反应,是心理失常的先兆。
(三)优良的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自觉性是指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果断性是指能够适时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坚持性是指为了实际目标能坚持不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自制性是指为了达到目的而抑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以上几个方面都是大学生适应外界环境
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乐于交往,多用尊重、信任、友爱的态度与人相处,既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既能悦纳他人,又能娱悦自己,他们能与集体保持协调,在集体中既广交朋友,又有知己。如果一个大学生不能同集体融为一体,没有知心朋友,不愿与人交往,或者不能以诚恳、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过失,甚至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轻易地怨恨、敌视他人,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五)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和谐统一。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包括:①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②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作为自己人格核心;④有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四条标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但是并不排斥某种相对独立性。如果有的大学生只在某条或某几条上表现较好,就应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六)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能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那些逃避现实,没有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或置社会要求于不顾、妄自尊大、一意孤行的做法都是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
(七)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我们称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认识、情感、言谈举止应符合其年龄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年龄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应该独立性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喜欢探索和创新。如果依赖性强,无主见,喜怒无常,经常耍小孩子脾气,或者老气横秋,就应该考虑他的心理健康是否出现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