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素养以及特有的年龄阶段,使其情绪带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情绪的丰富性和狭隘性
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环境改变了,视野扩大了,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面拓宽了,这给大学生情绪体验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大学生的情绪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如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情感(自信、自尊、自负、自卑等),对理想、事业、工作、学习、友谊、爱情等高级情感体验,其强度比中学生更强烈,也比中学生更深刻。但是,大学生的所有情感体验,特别是高级情感的体验尚存在一定的浅薄性和狭隘性。例如,有些大学生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浓厚,对工作、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和利益等。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大学生的情绪比中学生稳定。中学生的情绪往往受制于外部的刺激,刺激消失,情绪往往也随之消失,较少有情绪的积累。大学生则不然,他们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即使刺激消失,由此引起的反应也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稳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心境化的情绪特点。如,一次考试的成功、一场球赛的胜利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会在大学生心中持续一段时间,并扩散到其他事物上,仿佛一切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山含情、水含笑,干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相反,一旦染上忧愁的心境,则可能几天都闷闷不乐,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但是,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又是相对的,与成年人相比,其情绪的波动性仍很明显,表现为心境变化比较频繁,情绪的起伏性较大。诸如学习成绩的好坏、人际关系的变化、身体健康状况、朋友的来信等都可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其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学生情绪的波动性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变化和社会需求都处在高峰阶段,他们会不断产生各种欲望和社会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合理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反映在情绪上就表现出波动性的特点。
(三)情绪的强烈性与细腻性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富于激情。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遇事容易冲动,或兴奋、激昂,或争吵、反抗,有时盲目狂热,以致做出蠢事、坏事。例如,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斗殴、杀人或自杀事件,大多是起因于对一些小事处理得不冷静、不慎重,进而发展到激怒或绝望,最后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激情状态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还是极其少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心理的稳定性、选择性和亲密性也在增长,其情绪体验又表现出细腻、理智的一面,特别是在同知心朋友、异性同学或所敬重的师长交往中,即使有令人不快的情况发生,他们也会冷静对待。
(四)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之于色。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情绪的内心体验与 外部表现基本一致,情绪呈现出外显性的特点。例如,当所在班级、系或校在文体比赛中获胜时,学生们常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但是,由于大学生自制力的增强以及思维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其情绪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有时并不一致,表现出内隐、文饰的特点。大学生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爽、心口如一。例如,有的学生明明讨厌某人,在外表上却装着若无其事甚至很亲热的样子;男女同学间有时明明有好感,内心中很想接近,但出于自尊或其他原因,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庄重、冷淡甚至回避。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存在这种闭锁性,但同时也存在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真心话和真情,在遇到知心朋友的时候,也会倾诉和表达出来。
(五)情绪的想象性
大学生的情绪常会有不现实的表现,即具有想象性的特点。例如,由于受环境不适应、学习落后、恋爱挫折或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因素影响,他们常常会陷入某种想象的忧虑中,沉缅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而难以被愉快的情绪所取代。这与其情绪心境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六)情绪感觉的低次元与理性的高次元
由于大学生的整个身心仍处在迅速发展之中,情绪发展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从低级的感觉到高级的理念,凡是对人具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不同事物,都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体说来,在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既有儿童时期留存下来的未成熟的心理成分,又有成人期成熟的心理成分。这两种心理结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时,前者表现为天真稚气,后者表现为老成持重。例如,有的女大学生看到小女孩玩洋娃娃,也忍不住要抱过来抚弄一番;男大学生看到小男孩打弹子球,也不免要玩上一会。 但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大学生有时却又能深思熟虑,很注意分寸。
大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需要认真考虑和正确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