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1 - 热点话题
    发表日期:2008年2月20日 编辑:hfhao 有954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艳照门”事件背后 的心理分析


    “艳照门”事件背后的心理分析。如果说春节的冻雪是一场天灾,那么“艳照门”事件便是一场娱乐圈里的人祸。陈冠希代言的名表广告被撤下,阿娇的商业活动遭抵制,而关于部分当事女星商业价值“看涨”的判断也很快成为现实。

    香港艺人艳照的事已经从一开始的娱乐新闻火速升级为可以加上“门”这个后缀的社会事件。而且有媒体报道称,

 
每天都有百万网民在网上期待又有新的艺人不雅照片上传。由于 “艳照门”事件无法忽略的“艳”和网络这种无疆界的快速传播手段,使该事件对公众心理带来了强烈冲击和影响,同时该事件也仿佛是一把考量公众性心理和伦理道德的标尺,把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底线逐一量化。
  ■这是一次群体窥私事件

  访谈对象:王小姐 25岁 公司白领

  “当初看到关于陈冠希、张柏芝等人的照片,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而且我认为这些绝对是通过图片处理的恶作剧。”平时很关注娱乐新闻的王小姐表示,“之后,带有一种探究事件真实性的心理,和对明星私生活关注的偏执,我持续地关注着此事的发展情况。”

  王小姐坦言,大概是因为生活过于平静,物质生活充裕,平时她就喜欢关注一些关于明星的八卦新闻,特别是对于明星的桃色新闻很感兴趣。为此,朋友们也经常调侃她有窥探欲。王小姐说:“对明星背后的绯闻有着强烈窥探欲望的人大有人在,而这算不算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也不清楚。我想,这可以算是一次大的群体窥私事件,大多数追星族都会存在这样的心理,我觉得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就好。”

  ■对明星放纵生活很鄙夷

  访谈对象:张先生 34岁 公司主管

  对于“艳照门”事件,张先生似乎表现得理性一些。

  他谈道:“大概从港台影视剧进入内地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着这一鱼龙混杂的娱乐圈,一路走来,许多明星都有绯闻,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在香港娱乐圈,许多娱乐新闻的背后,都充满了公司的运作与角力,这次只是扯下了明星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

  张先生认为,大凡打开艳照这扇门侧身其中的,其心态都不那么单纯。这里面有一些好奇,还有些身不由己的从众,然后是吃惊,毕竟明星平日里还都可以算得上光彩夺目,最后是有点愤怒和失望。对此,公众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不就是明星之间的“那些事儿”嘛!

  ■把性张扬得太过分了

  访谈对象:吕女士 38岁 公务员吕女士属于比较传统的中国女性,她在谈到“艳照门”事件时表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尽管‘男女授受不亲’已经被遗弃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但关于性从来都是难以启齿的、比较私密的话题,社会再怎么开放,也不至于把性张扬到这种地步。”

  “该事件所带来的另一方面影响,就是让公众对自我私生活的私密性表示怀疑。”吕女士表示,“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流通速度之快,让我们感到在个人空间里也有一种莫可名状的不安全感,仿佛到处都有眼睛,让人们有一种不安和恐惧感。”

  ■担心青少年盲目模仿

  访谈对象:李女士 43岁 教师

  从有“追星”这个词的时候,理性追星就是一种呼唤,但也仅仅是一种呼唤,“追”本身就不是理性的。在一所小学任教的李女士表示:“对青少年来说,盲目地追星会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迷失。明星‘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更容易误导他们的行为,产生模仿效应,让他们放纵自我。这已成为许多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应该坚守道德的最后底线

  访谈对象:施旺红 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教授

  施旺红教授表示,要谈到“艳照门”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它更多的是折射了事件背后对整个社会人们的性观念、伦理道德的冲击。

  好奇明星的私生活也好,惊诧娱乐圈的不堪也罢,乃至愤怒失望都很正常。也正因为这些情绪的正常,注定了人们会因为疲劳最终对此事失去兴趣。

  因此,施教授提醒,对于我们所有的“艳照门”事件非直接当事人来说,真正要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人的压力大是个客观事实,偶尔有尺度的法律范围内的放纵不是不可饶恕的,但不等于可以完全放纵自己,我们应该坚守道德的最后底线。记者说话:

  当一个个明星因为艳照风波被钉上道德的十字架时,对于我们所有读者,只能庆幸自己不是事件的当事人,然后让自己毫发无损地置身事外,冷眼观之,抑或考问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记者还想用一首歌的歌词,告诫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的人们,“放纵的爱,会让天空划满伤痕”。本报记者 孙建奎

  青少年该如何远离“艳照门”

  “艳照门”事件已从娱乐圈蔓延到整个社会,除了法律和道德的相关问责,我们不应该忽略了事件背后的渊源。

  陈冠希年幼时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今天的性格,如果他小时候在亲情上不被忽略,也许今天的一切可以避免。那么如何引导情窦初开的青少年走出感情的迷茫,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艳照门”事件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

  ■当孩子情窦初开

  记者: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张思宁:青少年的性心理需求远大于生理需求,家长要告诉孩子,爱情是从友谊开始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才能得到爱情。性行为是需要负责任的,而陈冠希这样做对别人和对自己都不负责,是不对的。

  记者:如果青少年因感情挫折造成心理伤害,应该怎么引导?

  张思宁:当爱情被否认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仇恨心理,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陈冠希就是将挫折放大了,停留在仇恨之中,所以才会对女性不尊重。另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爱情是会变的,每个人都时刻处于竞争的状态中。如果青少年因感情挫折而不能自拔,一定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去疏导。

  ■当孩子看到“艳照”

  记者:对于已经看过“艳照”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解释呢?

  张思宁:如果已经有青少年看过这些照片,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树立孩子的是非观念,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是不道德的。人可以有隐私,但是得学会先为自己负责,然后才能对别人负责,否则以后没有人敢信任你,也不会有人跟你做朋友。

  ■当孩子这样问你

  记者:自拍是变态吗?

  张思宁:自拍不是变态,变态一般是指无意识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记录自己生活的权利,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应该有道德地生活,陈冠希这样的行为,就是不正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记者:那传播“艳照”者是怎样的心态呢?

  张思宁:“艳照”引发人们好奇,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传播这些照片,就说明传播者对这种行为是有羡慕和共鸣的,不管传播者的语言是否含批判成分,但不可否认他的潜意识里是欣赏的。王皓

  中学开班会讨论“艳照门”

  教学生爱惜自己

  寒假里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不免让人担心孩子受到的影响。开学第一天,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中学的一次班会上,老师引出这一事件,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们注意保护自己。

  ■老师:是教育的好素材

  “班上有不少同学接触网络的机会很多,假期里上网的时间可能会更多,网上传的照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敏感的。”许老师告诉记者,经过一番权衡,她认为,“艳照门”事件是对学生作道德价值观、待人处世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于是,许老师决定在班会上,与学生“挑明”。

  ■学生:明星有时也有问题

  “前段时间,家里的大人们都谈论过,让我觉得很神秘,通过老师这么一说,我发现,这也不是那么特别的了。”女生小静说,让她知道明星也会有问题,不能老向明星“学习”,女生应该自重,不能太随便了。

  “我认为男生应该学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心,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想到后果。”一位男同学说。

  ■专家:对学生心理成长有帮助

  “老师与学生交流‘艳照门’事件的初衷很好。”从事教育心理研究的丁祉老师说,如果老师对外来的东西不作“点评”,不作正确的引导,而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同样会误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让同学们知道了传播别人隐私是不道德的,而自己的隐私不能轻易暴露给别人,对学生心理成长有帮助。

■ 陈冠希事件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是好奇,觉得有趣,刺激;可以满足陈冠希的另类的性刺激和不同的性满足。陈冠希用自拍来证明自己曾和这么多当红美女艺人发生过亲密关系,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照片,他才能够确认他得到过很多美女艺人的垂青,让他感受到自我存在,体现了自我价值。

   二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觉得拍下了与性伙伴的艳照,就等于踏实地拥有了这段关系;实际上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如他在小的时候缺乏安全感,没有同伴交流,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没有父母和谐的爱,感觉没有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希望得到亲人的关注,于是长大后就希望得到安全感。

   三是为了报复;由于陈冠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不良的事件或不喜欢的人的刺激,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发泄心里的怨恨,也可以报复自己的不满对象,得到复仇感。

   四是为了炫耀与满足虚荣心;陈冠希做为男性具有雄壮动物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希望通过征服雌性动物来表达自己的雄性特征。自拍情色照片,对于陈冠希来说,就像很多人写日记,或者写BLOG一样,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同时暴露了他心理上的一些阴暗面。

   五是为了填补心中的空虚,陈冠希作为男人有正常的性的需要和发泄,加上其处在性的高峰期,过正常的性生活无可厚非,但是他的性的方式存在问题,加上他生活在国外,对于性来说比较看的开,所以在性的方面比较随意。

   陈冠希的做法是疾病还是私人嗜好,应看陈冠希本人是否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如果常常想胁迫或半强迫自己的性伴侣拍摄色情照片,就属于性变态的范畴,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心理治疗。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认真的想想:到底该如何对待性?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爱一个人时,如何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别把性作为简单和动物的交合,我们起码应该有爱的能力,爱不是随意和无聊的发泄,不是寂寞和从动的调味品,需要爱自己,也需要爱别人,更需要有责任,没有责任,我们还是人吗?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