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管理类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7日 编辑:anyihao 有450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应用双因素理论充分调动护士的自主性

应用双因素理论充分调动护士的自主性

 

刘军英,耿建英,孙艳霞

 

自主性指执业者能够相对独立并能控制自己的政策和行为,新护理模式的出台,促使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和护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我们护理工作已由附属于医疗的地位过渡到护士的自主行为,而护士自主行为是决定护理专业性的重要品质特征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最有利的因素。因此,充分调动护士的自主性是新的护理模式落到实处的关键。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双因素理论为激发护士的自主性提供了新思路,在临床上收到了显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护理工作的特征与双因素理论的相关性

双因素理论即激励~ 保健因素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F Herzberg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为:组织中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激励因素指那些可以使人得到满意和激励的因素。保健因素指那些能预防员工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 。我们护理工作本身纷繁杂乱,而且处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它包括:护患关系、护际关系、护医关系和患际关系等,这些无形中形成了护理工作的以下特征:护理人员经常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中;护理工作连续性强;护理工作联系广,协调性强,意志支配难以协调;护理工作有极强的性别特点。作为我们护理管理者,必须尽可能协调各方面因素,包括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尤其在整体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护士角色已由单纯的照顾者向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变,那么,充分调动护士的自主性显得至关重要,与护理人员紧密相关的成就、赏识、提升和发展、工作条件、薪金、个A或家庭因素等。正如双因素理论所讲: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如: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承认、晋升、工作本身、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这些因素对员工能产生直接激励作用。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的环境或外部因素有关,如:政策与行政管理、管理监督方式和方法、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人的生活、地位等。这些因素如果缺少会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如改进则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作为当代护理管理者,不能忽视护理工作本身的特征对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当今工作丰富化和弹性工时等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就主要归功于双因素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应用激励因素,从护理工作本身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可以使护士对护理工作产生好感。对于保健因素,从管理意义上讲,它虽不能激励人,却能防止人产生不满情绪。

2 发挥引导激励能力提高护士的自主性

在我们护理工作岗位上,每个护士能否自主地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领导者的引导激励作用如何。每个人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不仅要考虑到他乐意干这项工作的程度(或称为激励的强度)。在管理心理学上用这样的公式表示:绩效: 能力×激励 。可见个人能力的发挥与激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若在能力和激励两项中,一项为零,则绩效是零。人的实际工作成绩和效能是随着激励的增长而提高的。作为护理工作的管理者,若能有效地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从启迪人手,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有效地组织好激励形式,调动个体积极性和激发竞争意识,护理工作就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3 激励与保健因素相辅相承

目前在我国,护理工作虽说不象以往那样被人视为侍候人的工作,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理人员改行仍不鲜见,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护理工作仍是~项很辛苦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中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应当学会充分应用激励因素,同时更应明自保健因素的妥善发挥对激励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我们都清楚护理工作的纷繁复杂性,而作为一个护士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方面的衰减,工作上的心理压力,家庭生活的负担,特别有的人员受婚姻不幸的打击,部造成r护理』、员玑重的心理负担,大大影响工作潜能的发挥;而做为一个护理营理者应从保健因素的观 冉发,解除F属人员的后顾之忧,使护理人员以更大的热情,仝身心地投人工作。另外护理人员随年龄的增长,从事护理T作积累的经验日渐丰富,应把高年资的护士安排指导性的工作岗位上,减少夜班安排.以减少体方衰减带来的许多影响.从而发挥其经验丰富的指导作用,这本身也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激励保健作用,也是双因素理论相辅相承的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做为一个好的护理管理者,}3有正确地应用双困素理沦.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才能充分蛹动每个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发挥护理人员的展大工作潜能,使护理T=作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而使疾病护理到患者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真正落到实处,使患者真正受益。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