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文章 - 理论探讨
    发表日期:2007年10月2日 作者:李不言 编辑:李不言 有8145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的成长过程是实现“和谐自我”的过程(二)

人的成长过程是实现“和谐自我”的过程(二)

——求助者中心疗法应用探析之二

(李不言)

实现自我和谐,达到机体内部、机体与空间和时间的和谐,是人一生的任务。只不过在成长的某些特殊阶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谐会上升为人生特定阶段的突出任务。当代作家艾青曾说过一句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观点的话:“人的一生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哪几步?幼儿期(大约在3~6岁左右);青春期(大约在12~16岁左右);中年转折期(大约始自40岁左右,历时长短因人而异)。这是人生中的三个关键时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发生质的变化。

1、幼儿期——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实现机体与空间的和谐。

由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间活动范围明显扩展,从婴儿期极乐意纠缠于母亲怀抱发展到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触想接触的人或物,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突变,自主感、主动感、自信心骤然增强。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像极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他们整天热衷于童伴间的追逐、打闹,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够展示自我体力、技能等方面的游戏之中。

对自我的肯定间接带来了对父母的违拗。此时期的幼儿,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等总是用“不”来反抗,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2、青春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身心之间的和谐。

人进入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种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体表现为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心理性闭锁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现象。这诸多的矛盾和不适应,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度的苦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观世界,开始强烈甚至是苛刻地审视自己的外貌、体征、能力、人格特征等,时而自我欣赏,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时而激情满怀,但更多的是沮丧迷惑;时而我行我素,但过多的是寂寞孤独;时而自我感觉良好,但更多的是过分夸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产生极度的焦虑。总之自信与自卑两个极端交替出现于内心,表现出艾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特征。

因为发展的不协调,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疑惑感、危机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投射为对家长、权威和社会规则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或迁怒于其他成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反抗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必经途径,对此家长和社会应予以正确认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的特殊转折期。

3、中年转折期——通过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实现机体与时间的和谐。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故有“中年期危机”之说法。心理学家莱文森研究发现,37~41岁对于多数男人是一个不稳定、焦虑和变化的时期。后来发现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女性。在他研究的被试中,大约有一半人把这一阶段视为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后机会”。这表明,中年的危机感主要是表现在时间上的危机感,是面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迷茫。在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着的一些说法,如“人过四十天过午”、“人过四十不学艺”、“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给中国的中年人带来了诸多消极的暗示,加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焦虑、疑惑。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里的“繁衍”,是指生命和事业的生生不息,是追求一种时间上的永恒。在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脚步,回顾自己曾经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方向。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盘的调整、扬弃。

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转折和考验。完成这一转折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人的一生经过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应该说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炼狱过程,从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阶段。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完成这最后的转变,最后只能在不解、遗憾和怨恨中抑郁而终(这些人在更年期将表现出强烈的烦躁和不适应);有的人很快完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对人生蓦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体验到了一种混沌顿开、大彻大悟、渐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悸动,实现了自我与空间、自我与时间以及身与心之间的完美和谐,这就是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李子勋老师曾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高峰体验——“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不言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