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李大玖 发自美国
独来独往的嫌犯
赵承熙在开枪杀人之后,从其老师和同学那里,媒体获得这样一些信息:他很少与舍友聊天;在开枪前,他留下一张字条,责怪同学们的道德败坏,语气中充满仇恨。因为其文学作业中思维混乱,文字骇人,LucindaRoy老师曾建议赵去看心理医生。Roy形容赵写下的诗句里“暗含着威胁”。单独辅导赵后,Roy的印象是:“看起来,戴着墨镜的他在哭。”
Roy说,她很害怕和赵单独相处,因此,她同助理约定,当她提到一位死去教授的名字时候,她的助理就去报警。
据了解,赵承熙迷恋18岁的女同学EmilyHilscher,目前警方正在调查赵承熙与Emily的关系,以及Emily与另一名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成为血案的导火索。
赵承熙的家人住在华盛顿郊区Centreville地区的一栋两层楼白色连排
别墅中。在赵承熙的邻居AbdulShash 印象中,“他非常安静,总是自己一个人。”AbdulShash指出,在赵承熙的闲暇时刻,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篮球,当有人跟他打招呼时,赵承熙不会回应,这位邻居也说,他们一家人都很安静。
《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说,赵承熙最近表现出一些可疑的行为,包括在学生宿舍纵火,跟踪一些女同学。警方调查人员发现赵承熙最近在服用抗抑郁药。
很多信息都在指向赵的心理问题。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枪杀案发生之后,许多华裔、韩裔家长对赵承熙严重的心理问题感到震惊,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赵承熙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他的暴行应该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在网络上发表意见说,校园枪击案给华裔们敲响了警钟。
华裔张太太的儿子在美国大学读书,她表示,许多亚裔移民到美国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在美国的打拼上,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而这些亚裔孩子身为少数族裔,一旦在学校经常受到比他们有钱、比他们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的欺负,不懂得如何自保。张太太觉得,美国学校的老师跟中国老师不一样,不会去管孩子上课以外的行为,加上家长的忽略,有的孩子就变得自闭,整天在家里玩电子游戏,看暴力影片和卡通片。长此以往,暴力、偏执、对抗性的性格和行为也就容易慢慢滋生。有些家长不知孩子心理有问题,也不懂如何处理,对孩子除了纵容,就是暴打一顿,往往把孩子越逼越远。
而华裔少年的父母们,在
留学美国2年半的李小姐看来,也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她用自己编的顺口溜形容很多华人家庭的典型状态:“男的做IT,女的做会计;下班toyata(
丰田汽车),晚上中文电视连续剧;周末去买菜,回家就打牌。”
而成年后来到美国的留学生中,也不乏缺乏社交的学生。据在美国留学的杜小姐介绍,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埋头于实验、课程、论文、电脑,很少与外界打交道。
“美国文化病”
美国心理学家们也借机纷纷批评美国传媒充斥暴力倾向,认为媒体暴力是造成枪杀案层出不穷的根本的原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
在美国,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随着电视、电脑及影视录像带的普及,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凶杀打斗画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使青少年从小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因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极易不顾后果地简单模仿。
一名孩子在网络上这么写道:“我这么说可能有些疯狂,但是我确实崇拜那些校园杀手,他们干的一切太令人兴奋了,简直无与伦比!”网络上一直有许多类似的留言。
美国阿肯色州州长赫卡比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暴力文化使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发泄愤怒的方法便是举枪射杀。影视片上的谋杀情节比比皆是,儿童们耳濡目染,凶杀事件就会源源不断。这不是个别学生、个别学校和个别州的问题,而是一种“美国文化病”。
凶手心理已接近变态
同学老师说凶手:创作暴力剧本,老师曾报警
综合新华社电 美国警方17日确定,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疑凶为英语文学专业四年级学生、拥有美国永久居住权的韩裔学生赵承熙(前译赵承辉)。消息传来,赵承熙的同学、室友和老师震惊之余,也有些意料之中的感觉。 性格:孤僻得有些古怪 赵承熙的同学回忆了去年开课第一天时的情景:学生当时都自我介绍,而赵承熙一句话也不说;学生都在签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赵承熙写的只是一个问号。当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什么也不说。 “他总是非常、非常安静,静得有些古怪,且喜欢独处,”赵承熙的室友乔.奥斯特说,“赵承熙在宿舍时,总是花很多时间玩电脑,下载一些音乐什么的。不过,他不在宿舍的时候更多一些。” 奥斯特、赵承熙和另外4人同住在大学“哈珀楼”2121室。奥斯特说,他回到宿舍时经常看到赵承熙坐在桌子前发愣。他有时会与赵承熙打招呼,但赵承熙往往只用一个字回应他。赵承熙基本不参加校内活动。 血案:室友之前没察觉异常 有媒体报道,赵承熙最近显示出了“举止怪异和暴力的迹象”,他曾在宿舍里放火,还曾追踪过女性。但即使是16日血案发生前的那个早晨,赵承熙的室友也没察觉有太多异常情况。他的室友说,当天赵承熙起得很早,那时大概还不到5点钟。不过,赵承熙一向早睡早起,每天一般晚上9点钟就睡觉了。 室友卡兰.格雷瓦尔说,赵承熙16日早晨起来后开始弄电脑,吵醒了其他人。赵承熙还吃了一片药。警方后来说,这些药与心理疾病治疗有关。警方还发现赵承熙在宿舍里留了字条,上面抱怨“富人家孩子、吹牛者和堕落者”,还写着:“是你们导致我这么做的。” 先兆:血腥剧本显露内心扭曲 枪击血案似无先兆,但赵承熙一年半前创作的剧本已显露内心的愤怒和扭曲。“当我们阅读赵承熙的剧本时,就像经历一场噩梦。”赵承熙的同学伊恩.麦克法兰说。 在一篇名为《理查德.麦克比夫》的剧本中,赵承熙描写了一名男孩企图谋杀继父。另一篇名为《布朗斯通先生》的剧本则讲述,三名高中生如何憎恨他们的数学老师“布朗斯通先生”,想把他弄死。这些剧本引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系前主任罗伊的关注。她认为赵承熙有严重心理问题。罗伊曾求助校方和警方,但除她外似乎没有人把这当回事。“我认为,他心理已接近变态,需要我们做些什么。”罗伊开始一对一辅导赵承熙,她还劝赵承熙去看心理医生,但赵承熙似乎“早就厌倦这种劝说”,只是敷衍说已去看过。 赵承熙的同学甚至曾讨论过,他是否会成为校园枪击犯,“我们只是等着他做些什么事,”赵承熙的同学麦克法兰说,“不过,当枪击案消息传来,我还是禁不住放声痛哭。” 家庭 出身贫寒 父母受惊休克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材料,赵承熙1984年1月出生在韩国,1992年随父母移居美国,在美国长大并获永久居住权。赵承熙的父亲今年61岁,母亲51岁,他们家开了间洗衣店。 据韩国媒体报道,赵承熙一家移民美国前,曾在韩国首都首尔道峰区仓洞地区租房生活。当时的房东任凤爱说:“可以看得出他们一家生活非常艰难。他们移民前曾说,因为生活实在艰难,所以他们觉得倒不如去陌生国家闯一闯。” 赵承熙一家的邻居说,赵承熙父母人不错,他的父亲有时还会帮助清扫邻居停在路边的车上的积雪。 韩国媒体报道称,赵承熙的父母17日得知儿子的事之后,受到巨大刺激而休克,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此前有报道称,赵承熙的父亲曾割脉企图自杀,母亲也试图服药自杀。美国调查当局有关负责人说,这并不属实。
心理学专家:“兽性”已经占据凶手内心
枪击案之后,赵承熙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杀人恶魔”,有报道称无法仅仅用残忍和变态来形容他。然而在临床身心行为学家、香港身心行为辅导中心创办人李宝能看来,正是赵承熙孤僻的性格及其成长环境一步一步缔造了这个“杀人恶魔”,案发前,他与女友的吵架更是成为导火线,他的行为可以用动物反击性本能来解释。
李宝能注意到,美国媒体报道,授课老师曾建议赵承熙去做心理咨询,而警方也发现赵承熙曾服用过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李宝能判断,赵承熙可能患有性格上的抑郁症,这种抑郁已成为其性格的特性,而非其情绪性抑郁。李宝能指出,这种抑郁症是很难通过药物进行医治的,其单纯服用药物的做法对于医治这种抑郁症起不了作用,反而使其抑郁的形态持续发展。
这种抑郁症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多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外界和谐相处,不合群,常离群索居”。美国媒体报道周围人对赵承熙的印象时也称,他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从不参加韩国学生会组织的聚会,几乎没有认识他的韩国学生,他“像个匿名者,从不与人交谈”。李宝能说,这种症状造成的后果就是“不断退缩”、“不断远离人群”,最后可能会走上“自杀”的极端,但也有另一个极端,就是“攻击他人”。这一特性可以从赵承熙在宿舍里留下的字条看出。
美国警方发现,赵承熙留在宿舍里的字条上大骂学校里一些有钱人子弟的作风,上面写着“放荡败德”、“狡诈”、“骗子”,“是你们造成我这样做的。”李宝能认为,这些内容已表明赵承熙对社会具有批判性的要求,这些话就包含着“攻击性”暗示成分,而他不合群的性格又让他很难与别人沟通,取得协调,从而使他这种心理积重难返,“攻击性心理”最终会演化成“攻击性行为”来实现。
李宝能认为,赵承熙对社会的承受能力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而此时与女友的闹翻恰恰成了他杀人的导火线。他对周围人的仇视、对社会的不满全部喷涌而出,此时“兽性”已经完全占据他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