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咨询案例 - 心理咨询案例
    发表日期:2007年4月9日 编辑:cnpsy 有294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高一新生的焦虑

我的心路历程

为使咨询更有效率,请详细提供如下资料,我们严格保密。

求助者昵称

萌萌

 

年龄

15

职业

学生

性别

身高

176CM

体重

92KG

民族

受教育程度

高中

婚姻状况

月收入

请在表格内粘贴生活照,我们承诺进行严格保密。

所有家庭成员

称谓

年龄

学历

职业

逝世否

离异否

共同生活否

40

高中

工人

40

高中

工人

心理问题

我是寄宿生,觉得在学校呆不下去,很憋,原来没有过住校经历。已经在学校生活了2周了。刚开始2天因为没有认识的同学很孤单,老师请了一天假让家长接回了家。第二天,由于父亲大声的喝斥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被迫在学校生活了78天,这几天里我和同学也慢慢的熟悉了,学校里的饭菜也可以。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几天每每睡觉醒来后就特别的想家,脑子里没有胡思乱想,醒来就有那种感觉,好像刻在了我身上。尤其是在午睡醒来后这种感觉最强烈,有时候会很激动,想打人、砸东西。原来我可没有这种感觉。其次是早上起来有这种感觉,最后是晚自习的课间。

原来中考的时候我自以为能上重点高中,结果离重点高中分数线还有100多分,就上了这个普通高中,但是心里并没有刻意地想这是个普通高中,也没有想:这个学校不好。也不知道道是不是这里的问题。

现在就想回家,父亲问我原因,说找出来好解决,可是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同学也还熟悉,饭也合口。平时我也写日记,从我的日记上来看我的情绪波动很大,前一天说要好好学,争取转到重点高中,可是第二天我就受不了,又给家里打电话,要妈妈把我领回去。

现在一说回学校我心里还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

既往

生活史

我很小的时候胆子就很大,6岁敢一个人在家过夜,长大一些还敢半夜看鬼片,但是没有睡不着觉的感觉,也就是说没有看鬼片的后遗症。但是现在我的胆子好像特别的小,离不开家,离开一段时间后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里的摆设、父母,就特别的难受,总想打电话,但是打通了又没话说。我原来上初中的时候和上小学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感觉

原因

自我分析

我自己认为可能是没有住校,原来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上课上的再晚只要回家就特别放松,不会考虑什么。也觉得在那个环境里特别自然。但是现在在班里很不舒服,总觉得学校的老师是个摆设,有没有都无所谓,因为都是照着课本读(很接近事实)。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但都不知道对不对:

1、老师讲课不如原来的老师。

2、睡觉睡不到点,总是被早起的人吵醒,不舒服。

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排队。

4、学校管得

咨询目标

回到学校

我的心理测试结果

你的总分为174分,总均分为1.9333333333333333

其中JSB单项分15,JSB因子均分1.5

躯体化分20分均分1.6666666666666667

强迫症状20分均分2

人际敏感17分均分1.8888888888888888

抑郁症状30分均分2.3076923076923075

焦虑症状20分均分2

敌对症状18分均分3

恐怖症状9分均分1.2857142857142858

偏执症状10分均分1.6666666666666667

饮食睡眠14分均分2

萌萌:

你好,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从你的来信里我看到了我现在的学生,他们和你一样刚进入高中,也是全寄宿制的,好多同学都不适应校园生活,有的同学甚至要求回家或转学。和你差不多吧。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也来了好多你这样的同学。希望我这里的回信能对你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首先来做一个《高中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测试》,看看你是否真的不适应校园生活。

1.  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2.  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3.  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4.  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5.  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6.  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7.  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8.  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9.  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0. 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1. 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2. 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3. 在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4. 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5. 有时自己明明把讲议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6. 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7. 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8. 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很高。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19. 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20. 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            B.无法肯定         C.不是

评分办法:

凡是单数号题(1357……)选“是”这一答案的给-2分;选“无法肯定”的给0分;选“不是”的给2分。

凡是双数号题(2468……)选“是”这一答案的给2分;选“无法肯定”的给0分;选“不是”的给-2分。

将各题的分数相加,即得总分。

35~40分者,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者,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者,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6~16分者,社会适应有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于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注意: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个测验中得分很高,说明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加强锻炼,就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不知道你的测试结果是多少。从你在网站里做的心理测试结果来看,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种焦虑导致的敌对情绪,希望你好好调节一下。

我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的去面对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幸福健康。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在分析之前我先给你介绍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很简单,你看看。这种理论叫做“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疗法(RET)是Albert Ellis于上年代所创立,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由此理论推知,其实现在在你身上有三个非理性的信念困扰着你,所以你很痛苦,他们是:

1.要求的绝对化

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或应该的字眼,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

2.过份的概括化

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在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3.糟糕透顶

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在以上三方面你分别存在哪些问题,分析透了,也就明白很多问题了。

希望你早日开心起来。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