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学论文 - 社会类
    发表日期:2006年9月17日 出处:网友提供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强化部 陈晓 编辑:kevinchen1984 有485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结合自身谈学校社会化工作的改进

结合自身谈学校社会化工作的改进

南京师范大学 强化培养部 陈晓

“学习”是一种终身性任务,它的内涵是接受社会的和个人的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与经验又可改变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没有一个社会对其成员在获取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过程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即使最古老的人类社会也有对个体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指导和传授,这就是“教育”。

因此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并将所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则担当了使个体完成主要社会化内容的重要角色。

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个体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自身的受教育经历和身边的所见所闻,浅谈学校教育主要担负的责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

第一,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个体想要成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学习并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即衣、食、住、行等知识,做到能够基本自理生活。回顾我自小接受教育的经历,这些知识可能大都还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以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居多;幼儿园时也教过如何吃饭、穿衣和过马路等等,但是从之后的小学开始,学校就基本不再教授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知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有关衣食住行的知识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而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使得我们也只能通过媒介获取部分新知(比如南京新通了地铁,我是在江苏台的电视节目中学会如何坐地铁的),或是在亲身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没有受教育的知识在先,相对来说可能就会更为曲折困难一点,就像我表弟移民澳洲,第一次去时,因为之前没坐过飞机,也不晓得规则和手续,飞机到日本转机时,他根本摸不着头脑,语言也不通,差点误掉班机,之后再回国几次,才慢慢老练起来。换作我来说,虽然已经在接受高等教育了,但是让我独自出一趟远门,也肯定困难重重,心里没底。

此外如果还想为社会所接受并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则还须学习社会交往知识、职业性知识等,并完成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社会化过程。很多年前,如果谈到“自谋生活”,普遍都会认为“靠一门手艺吃饭”;但是到了今天,知识和信息成为引导社会发展的主流,学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向这方面靠拢的,即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然而大多数学校光重视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今后的“自谋生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经常会听到大学里的同学谈到今后的工作问题,虽然在接受着高等教育,他们对于自己踏上社会后能干什么工作?能不能找到工作?通常都很迷茫。我的室友说,虽然我们在念着大学,但是在找工作养活自己的事情上,或许还不如读技校、职高的学生,因为他们更早、更系统地接受并学会了一门“手艺”,毕业之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但是我们,空有满腹理论,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处于“光会说不会做”的程度。而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它通常需要的是能马上胜任的实干型人员,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来给我们这样的毕业生来实践,来适应。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育,除了在大四安排学生实习之外,更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职业取向,在理论课程之外多锻炼,为将来做好打算和准备。

第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为规范就是社会或特定的群体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与的规定性,并使个体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行为规范大体有四个层次:

⑴特定社会的基本共同规范,即道德法律。有关这一点,我们是到了大学才开设“两课”,修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程,而在中小学校中,我们顶多再在政治课本上学到一些最基本的但是并不实用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也是,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现在看来大都是在宏观上或者说是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宣扬真善美,而很少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使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

⑵社会组织与集体的章程、守则和纪律。幼儿园至今我总共换了4个学校,但是我几乎没有学习过任何一本学生手册。说没翻过那是不可能的,因为2003年时,南师大参加“评优”,为配合创优迎评,我们也恶补了一下南师学生手册,了解到了很多原先未知的校纪校规。但是从长远来说,很多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也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想到一些更好的方式来宣传和灌输这些原本就有些枯燥的重要常识。

⑶社会的一般公共活动规则,包括团体内部和社会之间的礼仪等若干共同规定。说到礼仪,很多人会想到我们国家素来是“礼仪之邦”。但是相对于韩国来说,我们早已没有他们那样严谨踏实的礼仪之风了。我本人并非崇尚封建礼教,但是坚信说话做事最起码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也是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素质涵养。就像社心老师在课上说的,有学生免试时走进考场与老师招呼都不打;而上职业指导的老师也说有学生有急事找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半夜十二点半过后电话也照打不顾。事老师笑笑对我们说,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学校本身没有对这个方面进行专门教育,这就说明学校教育的漏洞在一定问题上,在具体操作上,就会凸现出来。

第三,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个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价值观则是个体对这种存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常具体表现为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和利与害等的判断。它对个体是否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我并在第四点里一起说。

第四,理想目标的社会化。理想和希望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目标的主要定向因素之一。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把那种与整个社会的目标和发展相一致,又符合自身客观条件和需要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让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学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小时候大都还是有理想,有目标的。我问过好多个同龄人,他们都笑着说小时候一直想着以后要当科学家、要当医生、要当军人……虽然这些小小的理想以后未必实现,但至少说明我们都有过这些美好的目标,并且很大可能地在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过。然而我要说的是,比我们晚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90年代生人,他们对未来的理想与信念,则要比我们淡漠许多。我关注过身边很多这样的小孩,他们很少谈到以后要想当什么,而更多地关注当前的享乐。比如我的表弟成绩不大好,一家人都为他急,但他自己不急。问他以后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他无所谓;问他以后想干什么,他觉得随便。对他来说,当前的困难和将来的生活,他可以不考虑;但是今天的电视,他却不能不看。这种现象是普遍的,我同学的表弟表妹、弟弟妹妹,也大都存在着这些问题。因而我不知道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发生了转移,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变了,总之,缺乏理想和价值观的弱化,成为这一代人的通病。我并不是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但是他们的确不如我们这样勤勉和踏实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对学校社会化工作的问题提的多,至于改进,我自己也感到有些无力,一是我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学校教育;二是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仍然显得远远不够。因而就回到我谈的第一点了,我要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学以致用。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部 陈晓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