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认知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10日 编辑:cnpsy 有540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也和其他心理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的探讨,并针对记忆和思维等问题阐发的不同观点,是认知问题研究的哲学渊源。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却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所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正式作为一个学派而立足于西方心理学界,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另一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一。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既有心理学的内部原因,也有相邻学科影响和促进的外部原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以往各心理学派别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如下:

 1.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早期实验心理学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感知觉、反应、注意等问题进行了卓越的实验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传统,例如,反应时的实验便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在推翻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内省的方法。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依赖于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加内省的方法。为此,曾受到其它心理学派猛烈的抨击。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却不以为然,在批判和改造内省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口述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中的内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内克森、西蒙等人对口述报告的记录采用了多种分析技术,在认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学派 

由于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意识的整体性,通过许多实验,对知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以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强调了研究的整体性和心理的内部机制。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将以前那种以心理物理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转向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信息的破译、编码和整合。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领域接近。格式塔心理学派集中于知觉、思维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对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等过程的研究,涉及到表征、注意、记忆、理解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在研究领域方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格式塔学派更为接近。

 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学派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一场革命,行为主义的衰落、心理主义的回归的确是促进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从研究对象上是对行为主义的否定,从方法上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尤其是对那些放弃了极端观点的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史是继承多于批判。

从研究方法来看,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原则,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正因为这样,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刺激(S)→中间变量(O)→反应(R)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操作相类似的认知模式。可以说,在研究方法上,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深化。

从理论观点来看,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倡导的目标-对象手段的整体行为观和带有认知综合特征的目的行为主义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罗曼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由此可见,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反对和拒绝,而是在否定层次上的扬弃和继承。

4.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把认知心理学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以心理逻辑结构的变化来解释行为发展的新结构主义模式;二是强调联想原则解释思维,复活了符茨堡学派的新心理主义模式;三是把人的心理意识看成是接受、选择、存储、编码、提取与利用等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被列为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因此,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有着特殊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都是"认知革命"的同盟者。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思想,相信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生命的还是有生命的、实体的还是观念的都存在统一体中。一切科学也都是相互联系的。他受康德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先天因式”的概念,但更强调的是通过同化和调节而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同样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认为人的信息加工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加工。强调认知模型、心理定势在信息选择、接受、编码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尽管都不赞成行为主义,尤其是老行为主义的S-R模式,但这两种理论对行为主义的理论也都表示出异曲同工的兼容性。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S→AT→R公式,认为刺激是被纳入同化结构而引起反应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可见,这两个学派在许多理论问题上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由于皮亚杰更受生物学机能主义的影响,信息加工理论更受计算机功能类比的启示,他们毕竟形成为两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不同模式,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又少有共同的语言。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不仅是由于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充分地吸收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邻近学科,具体如下:

  1.信息加工认知理学与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之所以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因为他们看到人脑与计算机在处理符号的功能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计算机的按制部分控制整个计算过程的操作,包括从输入、存储、逻辑运算到输出。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的输入、编码、输出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用计算机类比和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完全可行的。

1980年,埃斯特把人脑信息加工的容量与计算机的操作速度进行了比较。这些比较说明,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仅有五个比特,大大地小于计算机的CPU(大约一千万比特)。但人的长时记忆容量约有十亿比特,基本是属于无限的。此外,大脑神经元的联系速度却远远地低于计算机的操作速度。利用计算机模拟来探讨人脑的内部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精髓,这不仅是研究方法上的一次突破,也是理论方面的创新。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形成了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在创造智能计算机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丰富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又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3.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理论思维的方法,启示认知心理学家从系统、信息和控制的角度考虑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另一方面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借用这些理论中的一些科学术语,如开放系统、反馈控制、信息过滤等来描述人的信息加工。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是物质、生命、社会三大系统的要素。人既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升放系统,也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还是具有自我意识、能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主动系统。这些系统特征决定了人的内部世界的复杂性。

信息论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综合理论。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论主要集中于对信源、信道、信宿、编码等问题的研究。维纳又从滤波理论、信息预测、信息量的数学模式以及信息与控制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发展了信息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借用了信息论的模式,从信息输入、衰减、过滤、存储等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例如,起源于电机工程和统计决策思想的信息检测理论给认知心理学的启示是:人类对刺激有无的决定不仅受信号强度的影响,还受任务性质和对结果认知的影响。

在自动调节系统中,有效的控制总是通过反馈控制来达到的。反馈控制是把系统运动的信息再回到系统之中以调整控制系统运动的方法,这一控制论的思想很快就被心理学家所接受。例如,无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还是米勒等人提出的“计划与行为结构”都含有行为的目的控制思想。也正是反馈控制理论使得这些目的行为主义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