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专题 - 变态心理学
    发表日期:2006年7月8日 编辑:cnpsy 有8429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变态心理学教材》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变态心理学教材》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第七章   成瘾行为与赌博                                                                                            

        成瘾行为传统上是指药物依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关注的成瘾行为大大扩展,如吸毒、吸烟、酣酒、赌博等。显而易见,这里所指的成瘾,不仅涉及到人的生理,也涉及到人的心理和社会宗教信仰。讨论这些广博的领域是现代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章将阐述成瘾行为与药物依赖的病理机制和危害,介绍几种常见的成瘾药物,再讨论酒瘾和吸烟的问题,最后分析赌博行为的发生机制和控制。

一   成瘾行为与药物依赖                                                                                         

        成瘾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健康,也危害家庭和社会。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看,成瘾行为是人们对精神应激的一种应对方式,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传统上,成瘾行为是指个体出现强烈地、被迫地连续或周期地求得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它不是出于医疗需要,其目的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为此用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1964年推荐用“药物依赖"一词来取代过去的“成瘾性"和“习惯性"术语,其定义是指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
         导致成瘾的物质有毒品、烟酒和某些药物等,它们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所以又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中将药物依赖命名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如下:
1.有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证据,其用量和使用时间足以引起精神障碍。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出现心理或生理症状,行为改变,如中毒、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和人格改变等,且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由精神活性物质所引起。
3.社会功能下降。
CCMD一2R提出的“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是:

(1)有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历史。

(2)对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的渴求和耐受性,至少有后述情况之二项:不能摆脱使用这种物质的欲望;寻觅这种物质的意志明显增强;为使用这种物质而经常放弃其他活动和爱好;明知这种物质有害仍继续使用,或为自己诡辩,想不用,但做不到或反复失败;使用时体验到快感;对这种物质耐受性增大;停用后出现戒断综合征。
CCMD一2R提出的“戒断综合征"诊断标准是:

(1)有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史

(2)在停用或少用这种物质后至少出现后述精神症状的三项:情绪改变,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激惹等;意识丧失;失眠;疲乏、倦睡;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判断力减退;幻觉或错觉;妄想;人格改变。

(3)伴有后述躯体症状或体征至少二项:恶心呕吐;肌肉或身上各处疼痛;瞌孔改变;流鼻涕、淌眼泪或打哈欠;腹痛、腹泻;燥热感或体温升高;严重不适;抽搞。
        与药物依赖相关的概念还有“物质滥用”,是指非医疗用途的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明知它会引起身心损害,仍不能停用或少用;使用该物质造成人的社会和职业功能损害;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月,往往采用自身给药的形式。可见物质滥用和药物依赖有所区别,常常是药物滥用后引起药物依赖。
       药物滥用的病理心理机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多数观点认为,药物滥用与药物本身性质和作用有关,任何人都可以习得这一行为,并导致对药物的依赖性,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人格因素与药物滥用相互影响,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生物学原因的研究不断深入,50年代的动物实验证明,动物脑内存在一种偷快中枢或强化区,弱电流刺激该区域可以产生一种“奖赏 ”效应,如使小鼠疯狂地踏压开关杠杆连续自行施行刺激;60年代后的实验表明,控制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和丘脑下部可能是奖赏系统的中枢所在;药物是通过两种不同机制使人产生药物滥用:苯丙胶、可卡因等兴奋性药物可激活脑的奖赏系统,而镇静催眠药物可抑制脑的“惩罚系统”,二者产生同一效应,使药物滥用行为保持。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某些药物能够提高脑内多巴胶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引发欣快感。药物滥用还和个体的生理状态以及遗传等因素相关,如血缘亲子之间的嗜酒行为密切相关。
         药物造成的身心依赖和断药后的戒断反应不仅说明药物本身性质和作用对人的影响,也反应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人调查初始吸毒者的心理动因,发现患者易接受暗示、顺从、模仿和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从好奇开始,并以此来反抗家庭和社会;不良的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和观念也会成为青少年吸毒的动因,如烟和酒这些“合法毒品,,在青少年中一直很有市场,人数不断增多。有人认为,初始吸毒是一种“心理一社会传播”过程,是成瘾生涯中的“蜜月期",吸毒的根本动因是社会传播问题。人存在心理冲突后会“借酒浇愁",或发现毒品这个“新大陆”,一吸而不可收。人的不良人格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过度敏感、性格脆弱等均是吸毒的潜在根源,有人还提出“酣酒者人格',和“吸毒者人格',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患者的人格特征。
        药物滥用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人健康的最危险因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吸毒人数达4800万,另有几亿人变相吸毒,滥用药物;80年代吸毒直接造成10万人死亡;每年因烟草造成尼古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达250万,酒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药物"。药物滥用对机体有直接毒性作用,造成个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导致多种躯体疾病、性病和遗传疾病,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使他们心理变态,人格扭曲,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成为全球性的瘟疫。吸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危害自身健康,也危害下一代。吸毒成瘾导致性格异常,自我概念削弱,自控能力降低,社会焦虑感增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易发生攻击行为、流氓行为和性犯罪活动;为了购买毒品,常常顿家荡产,沦为盗窃、诈骗、赌博分子;吸毒成瘾还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直至衰竭死亡;吸毒还会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危及全社会健康和安全。
        一旦染上吸毒,较难控制。由于毒品的性质和作用,任何人都可能习得这一行为,并产生依赖性,因此要强调预防。目前初始吸毒的年龄越来越低,儿童青少年是高危人群,他们生性好奇,容易接受不良的暗示,顺从坏人的引诱,相互模仿,对政府的禁令和家长的劝说有逆反心理,吸上一两次后不能自拔而上瘾。要加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禁毒教育,通过立法禁止毒品的生产、销售和滥用,搞好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对已成瘾者,要采取坚决的戒毒措施,施行住院治疗和行为矫治。

二 常见的成瘾药物                                                                                            

        根据药理学特性,可以把成瘾药物分为四类,中枢神经抑制剂有酒类,阿片类(吗啡、可待因),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中枢神经兴奋药有苯丙胶,可卡因,烟草(尼古丁),含咖啡因饮料:致幻剂有大麻,LSD;挥发性溶剂有丙酣等。现将有关成瘾药物特性列表于7一1:
(一)阿片类
阿片(鸦片)是从罂粟的未成熟果荚划痕处流出的乳白色渗出物干燥制成的,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成分是吗啡,其衍生物有海洛因、可待因。人工合成的吗啡样镇痛物质包括杜冷丁、美沙翻等。阿片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麻醉性镇痛药,原产于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地,最早使用阿片的是小亚细亚西部山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公元前4000年,阿片被称为“欢乐的植物",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cates)就开始用阿片治病,古罗马医学家盖伦(Galen)

表7一1几种成瘾药物的特性

名称               躯体依赖 精神依赖 耐受性  用药方式             作用时间
吗啡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                 3~6小时
可待因           中度             中度          快          注射、口服     3~6小时
海洛因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吸入     3~6小时
美沙酮           高度             高度          快          注射、口服     12~24小时
巴比妥类       高度             高度          较慢      同上                 1~16小时
苯二氮卓类   中度             中度          慢          同上                  4 ~8小时
可卡因           可疑             高度          快          吸入、口服      数小时
苯丙胶           可疑             高度          快          口服、注射      2~4小时
大麻                无                中度          慢          口服、吸入      数小时
LSD                 不明            高度          快          口服、注射       数小时
尼古丁            中度            中度          慢          吸入口服注射   30~45分钟
酒精                高度            中度          慢          饮用                   数十分钟
        用阿片治疗癫痛、蛇咬伤和抑郁症。15世纪,阿片制剂产生,称为laudanum,有“赞颂"之意;18世纪,出现paregoric的称谓,有“安慰”之意,又称复方樟脑酊。1803年,德国化学家瑟特纳斯(Shertnas)从阿片中提取了一类生物碱,称morphine,即吗啡,在希腊语中有“睡梦之神"的意思,从此开创了使用这类药物的现代史。50年后,皮下注射器的发明和吗啡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使用促成了吗啡滥用的流行。1874年,莱特(Later)发现海洛因,由吗啡乙酷化而成,药效是吗啡的4~8倍;1893年,英国正式开始海洛因的商品生产,将海洛因用于镇痛和治疗吗啡成瘾,但不久发现,海洛因的成瘾性和耐受性发展更快,副作用更大。海洛因易于生产,便于携带和走私,已成为滥用最广、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违禁麻醉品之一。
        阿片可导致人的急、慢性中毒,对神经、呼吸、心血管、胃肠道等人体组织器官都有显著的毒理作用。如抑制呼吸中枢,收缩支气管平滑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身心依赖,对药物的耐受性连续用药6~7天后就可出现,以至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来达到从前的感受,甚至超过致死量。对心理的损害显而易见,吸食者逃避现实、寻求剌激,为避免戒断症状不断吸食和加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阿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嗜睡,大脑麻木,产生一种解脱感和瞬时的虚幻觉,使吸食者暂时逃避现实生活,解除烦恼和忧虑,如注射海洛因后数秒钟就可出现“飘飘欲仙”感,似乎有一种暖流通过全身,并导致一种朦胧恍惚的松弛感和满足感,此种状态只能持续2~4小时。吗啡效应中所产生初始的兴奋冲动和继之而来的麻醉高潮,是造成精神依赖的根本动因。另外,避免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是吸毒行为保持和戒毒者再次吸毒的重要原因。戒断症状在停止或减少用药后数小时发生,开始表现为乏力,频繁打哈欠,大量流涕、流涎、流泪,继之出汗、颤抖、瞠孔扩大、浑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汗毛竖起,接着胃肠痊孪,剧烈呕吐、腹痛、腹泻,36小时后戒断症状加重,全身寒冷颤抖,极度虚弱,发热、脱水。此时只要再次吸食阿片毒品,所有反应和痛苦立刻烟消云散,这正是吸食者戒毒屡屡失败的原因。可见毒品一旦尝试,就易上瘾,一旦上瘾,就难戒掉,控制吸毒应重在教育和预防。
(二)大麻

       大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印度大麻中可提取大量缓和的致幻剂,吸食后使人产生特殊的幻觉。古代大麻作为一种镇静、镇痛药在民间应用,我国公元前2700年的〈本草纲目〉中有大麻用于治疗痛风、风湿痛、便秘、精神恍惚、手术止痛的记载。最早将大麻用作毒品的可能是南美的印第安巫师每逢部落祭神前,巫师让信徒饮大麻酒,经过暗示,使人产生幻觉,以此愚弄群众,骗取财物。大麻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历史只有几百年,把它视为毒品列入管制范围只有几十年,美国将大麻的各种制剂通称marihuana。大麻虽是人类应用最古老、最广泛的药物,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麻并不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反,它不但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麻中最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是THC,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和兴奋双向效应,能镇痛、抗惊厥。目前已发现人脑中存在大麻受体,它有助于弄清人体自身的“消愁机制"和人类快乐的生化机制。大麻吸食者常常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变态,出现急性和慢性症状。急性精神症状分为四期:一是兴奋陶醉期,吸食大麻后产生欣快感、松弛感、滑稽感和梦境状态;二是发展期,感觉过敏,对外界事物和刺激通过自身想象而扩大;三是深度幻觉期,通过想象进入虚无缭纱的境界,出现思维障碍,身体陷入无能为力状态;四是沉睡期,经过数小时颠倒迷离,进入沉睡,醒后仍疲劳,吐词不清或麻痹样痴呆。长期吸食大麻者可引起脑的退行性病变,损害肝肾功能、免疫和生殖系统,更会造成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无动机综合征"和“去人格化",冷漠、呆滞、懒散,对个人仪表、卫生和饮食失去兴趣,人格改变,失去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力,常常出现攻击或违法犯罪行为。大麻被认为是引向他药之路的“踏板",美国青少年吸毒的发展规律是,开始吸烟酣酒,逐渐发展到吸大麻,然后是滥用LSD,最后是滥用海洛因、可卡因、PCP等。吸食大麻是毒品滥用的开始,由于大麻的成瘾性和社会危害性,要强调早期预防。
(三)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可对抗惊厥和产生麻醉作用,过量会麻痹丘脑,造成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致死。镇静催眠药滥用问题的严重程度已超过阿片类,滥用者的数量仅次于酒精滥用,人们对镇静催眠药滥用这一变相吸毒行为没有深刻认识,许多人过量、长期和习惯性使用此类药物,出现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后造成焦虑、失眠加重、肌肉颤动、抽搞等戒断症状,继而更加大剂量,用药成瘾。如一位女大学生为克服失眠,自行服用安定数年,逐日增加剂量,直至每日需服30片安定才能入眠。滥用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为了避免停药后的身心不适,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药物,结果除了,急慢性中毒外,精神异常或人格变态甚至自杀,使个人和家庭受到伤害。
         镇静催眠药种类很多,巴比妥类药有鲁米那、速可眠、硫喷妥纳等,这类药如和酒精同时饮用,会使人迅速中毒致死。由于它的毒性和依赖性大,逐渐被苯二氮卓类药取代,后者有利眠宁、安定等,它们成为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镇静催眠药物。这类药物副作用在一般治疗量时仅为头晕、困倦、乏力,大剂量可致共济失调、意识和精神障碍,偶见昏迷和呼吸抑制。它们也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而且与酒精和巴比妥类有交叉耐受性,如一位副酒者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更易造成用药过量中毒。要提高公众对镇静催眠药物副作用的认识,预防这类药物的滥用和依赖。
(四)摇头丸
         摇头丸是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毒品,它属于苯丙胶一类中枢兴奋剂,是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的衍生物,英文缩写为MAD,它在西方已流行多年,80年代初进入美国,中期进入英国,90年代初传人亚洲。我国广州、上海和深圳等地近年来查获较多。摇头丸服用后15分钟表现出兴奋症状,精神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眩晕,膛孔散大,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言语不住,不知疲劳,听到音乐会不由自主地摇头和摆动身体,有的出现幻觉、行为失控和无法抑制的性冲动。药物作用时间可持续8小时以上。根据用药者的表现,摇头丸还有多种别称,如快乐丸、忘我、甩头丸、劲乐丸、狂喜、亚当、疯药、的士高饼干等,药物多为片剂,根据药品的颜色和图案,贩毒者又将其称为蓝精灵、蝴蝶、鸽子、小鸟、鲸鱼、恐龙、白天使和M药片等。这些众多的别称使药片的包装更加诡秘,难以查获。服用摇头丸显然是现代社会吸毒者吸毒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吸食鸦片和大麻,应该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帮助人们识别这类毒品的面孔和危害。要从根本上控制摇头丸的流行,尚需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三 酒瘾                                                                                                               

        酗酒也会成瘾。由于酗酒者众多人们在观念上还难以接受它是一种吸毒行为。酒精对人脑组织的亲合力大,依次抑制大脑皮层、脊髓、延脑,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痛阂。酒精虽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不能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酗酒会造成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发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已将酒精中毒列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一类。
        酒精中毒是指由于过量饮酒造成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慢性酒精中毒称为酒依赖或酒瘾,是一种非要饮酒不可的强迫心理状态,可以连续或周期性出现。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酒精依赖综合征代替酒依赖,认为酒精中毒者的主要表现是对饮酒的失控,对酒精渴求,存在戒断症状,对社会和家庭不负责任,生理、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有人将嗜酒者分为消遣型、滥用型和上瘾型,这种区分仍是含糊不清的,饮酒属于何种类型,不仅仅取决于饮酒量,而主要取决于饮酒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如产业工人喝酒过多常被认为是消遣型饮酒,而失业者喝酒过多会被认为是酒精滥用。长期饮酒者中止饮酒后出现身体不适和戒断症状,导致两种结果:对个人,即使身体受损,也不能停止或减少饮酒;对社会,即使面临家庭解体或失去工作,仍不能节制饮酒。因此,酣酒者常常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酒精中毒患者以酒精依赖为特征,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伴有机体其他脏器损害。Edwards描述了酒精依赖综合征的六项特征:一是饮酒的强迫感,一经开始,自己不能停饮;二是有固定的饮酒模式,间隔一定时间后必须饮酒;三是饮酒的重要性高于事业、健康和家庭;四是对酒精的耐受性增加,误以为自己行;五是戒断症状反复出现,一经饮酒,症状立即消失;六是晨饮,这对诊断酒依赖有重要意义。长期慢性酒精中毒者在突然中断饮酒或急骤减少酒量后,会出现酒精戒断综合征,轻微的反应在饮酒后4小时出现,如震颤、兴奋、失眠、出汗、厌食等,有的在停酒后的12小时内出现癫瘸样发作,严重的戒断反应是在断酒48~72小时出现震颤性诲妄,持续数天出现幻觉、精神错乱、惊厥和定向力障碍。
CCMD一2R提出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由于饮酒或戒断所引起。
3.至少出现后述症状之一:智能障碍,遗忘综合征,急性中毒症状伴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或情感障碍,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神经症样症状。
4.社会功能下降。
        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等数类,还会导致精神障碍,重者出现幻觉和妄想,震颤诲妄、人格衰退和痴呆等。单纯醉酒又称普通醉酒状态,是指一次过量饮酒后出现的急性中毒状态,主要表现有: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嗜睡或昏睡;情绪兴奋,言语动作增多;或情绪抑郁、少语;还可出现吐词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或面部潮红等。单纯醉酒者一般可自然恢复,元后遗症。病理性醉酒是指少量饮酒后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极度兴奋,出现攻击行为或被害妄想。一般发作持续数小时或一天,以深睡结束,醒后不能回忆。过度疲劳、高热、患有癫痛、颅脑外伤者易发生病理性醉酒。酗酒的危害因饮酒量不同而表现多样,除了急、慢性酒精中毒外,还可导致自杀和意外事故增加,导致肝硬化、脑损伤、智力减退、心血管病和死亡率上升,酒精还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畸形。
        酗酒是一种成瘾行为,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因素之一。酒醉后,酒精破坏人的神经机能和心理活动,使兴奋抑制过程发生紊乱,意识模糊,意志失调,不能自主,对各种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变得冲动、易怒、粗暴、不能自制,还会使人放弃责任感、道德感与法制观念,发展不良的帮派交往和酒肉朋友,导致违法犯罪。目前我国青少年饮酒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我国酒民1.3亿,“小酒民"与日俱增;有报道,60%的小学生喝过酒,三分之一的中学生会喝酒,其中女学生占一定比例,96%的中学生一年内因参加宴席喝过酒,可见酒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什么会酗酒成瘾?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来分析。在生物因素上,酒精是致瘾源,酗酒者有很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酗酒有遗传倾向,同卵双生酗酒高于一般人群,父母一方酗酒,子女酗酒的比例高,嗜酒者子女的酒精中毒发生率高出对照组的4~5倍,家族倾向的酒精中毒者发生年龄较早,多在20岁左右,中毒严重,需要治疗。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机体先天缺乏某种必要的代谢物质,以酒精来弥补;也可能是某种物质过多,以某种方式促进了饮酒。种族的因素也有影响,比如东方人体内缺少醒脱氢酶,对酒精比较敏感,因此饮酒相对少,如果染上酒癖更容易中毒。生物因素的猜测尚缺乏实验研究证实。
        在心理因素上,饮酒者常常是为了解除苦闷、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开始饮酒,酒精很快使人感觉不到紧张和恐惧。饮酒行为是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可增加个人的勇气与行为能力。社会适应不良的人会给自己开酒精处方。有人认为,酒精滥用和抑郁症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滥用酒精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精神病,酒精中毒是性格缺陷或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嗜酒人格特征有: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青少年嗜酒的心理原因还有模仿、从众、抗拒父母、表现独立性等,用过量饮酒来毁灭自己,惩罚父母,或表达自己长大成人的愿望。
       在社会因素上,不同的时代、地区、民俗和社会文化影响到人们的饮酒行为。饮酒成瘾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根源,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古代人饮酒,除了药用或宗教活动外,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中世纪阿拉伯人将酒精蒸馆法传入欧洲,酒精被欧洲人认为是长生不老药,是治疗百病的万灵丹,称之“威士忌”,意为“生命之泉",借饮酒消遣作乐,在酒店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现代社会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节日喜庆、婚嫁宴请、商务洽谈都免不了饮酒,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饮酒行为不断强化,酒精的流行越来越少年龄和性别界限,在社会病理和个体精神病理的影响下,饮酒者极易发展成为酒滥用和酒依赖。尽管社会经济水平与酒的消费水平呈正比,但调查表明,酣酒现象仍多发生在贫民区、精神病院和监狱,发生在社会底层中受失业困扰的社会经济集团和种族集团,发生在传统家庭纽带和价值标准遭到破坏或处于急剧变化的文化集团,发生在社会高度紧张所造成的身心障碍患者身上。
        总之,酒瘾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酗酒的防治是棘手的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对急性中毒者要对症处理,服某些抗酒药物或镇静剂;对酒瘾者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如厌恶疗法、替代疗法和环境疗法等,要进行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并在全社会建立可行的饮酒法规。要从根本上消除酒瘾现象,单凭生物手段难以奏效,必须从社会、经济、心理、医学等多种途径入手,这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系统工程,人类还有长期的路要走。

四    烟草依赖                                                                                                    

       吸烟是一类重要的成瘾行为。人类吸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烟草原产于南美洲,当地印地安人把吸烟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和法病的良药。1492年,哥伦布(Colombo)探险队把烟草种子从美洲带到西班牙,后传人欧洲和世界各地。据记载,烟草约在16世纪末从福建、广东沿海地带传入我国。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种植烟草,烟草的销售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12亿人吸烟,每天吸百亿支烟。我国有3亿烟民,居世界之首,占全世界吸烟总数的1/4,男性吸烟率为61%,女性为7%,青少年和女性吸烟者不断增加,国人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十分匮乏,烟草广告和影视人物的吸烟形象随处可见,吸烟和反吸烟的媒体宣传和斗争绵延不断。据报道,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力开展戒烟运动,吸烟率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烟草商为了挽回经济损失,把烟草倾销给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地区的吸烟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吸烟已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加入吸烟行列,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烟草引起的疾病。
        吸烟的中毒症状不像吸毒那样立即表现出来,而是若干年后通过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有一氧化碳、烟焦油和尼古丁,尼古丁是主要的成瘾物质。空气中的大量尼古丁能迅速进入脑内,并在脑内蓄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兴奋时出现震颤和痊孪,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蠕动增加,最后很快转为抑制。一般认为,尼古丁还不能形成躯体依赖,主要表现是精神依赖,自觉效果与可卡因相似,依赖强度比酒精弱。戒烟时出现焦虑、兴奋、打哈欠或全身不适症状。
        吸烟成瘾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因素,除了尼古丁引起欣快感外,遗传因素也影响着人的吸烟行为,如单卵双生同吸烟率为74%,异卵双生同吸烟率只有50%。性格也有影响,研究发现外向性格成为吸烟者的可能性为内向性格的2.5倍。我国儿童青少年吸烟的人数不断增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吸烟的认知不良,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吸烟者常常错误地认为,香烟是“社会润滑剂,可使社交更易成功社会生活更为方便',;吸烟“有派头、潇洒,为别人点烟是友好的举动,女性吸烟更有魅力”;吸烟可“调节情绪,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好处”只在吸烟成瘾的人身上才表现出来,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吸烟是有百害而元一利。对中学生的吸烟动机调查表明,“交朋友需要、消遣、应付礼节、享受、仿效他人”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吸烟与学生的零用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父母及家庭成员吸烟等因素相关。影视人物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如主角思考问题时点烟,生活受挫时借烟消愁这些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吸烟行为还会整合进日常生活习惯中,如养成“饭后一支烟”的习惯。研究表明,小时候吮吸指头的人长大后吸烟易成瘾,断乳太早的人戒烟不易成功。吸烟还和社会因素相关,我国香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倾销烟草。调查表明,我国15岁以上男性吸烟者达61.01%,男教师和医生吸烟率均超过50%,这些众多的“榜样,,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吸烟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成年吸烟者有3/4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的。
        吸烟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人类为吸烟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吸烟耗费国家和个人的大量资金,给本人、他人和社会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吸烟与几十种疾病密切相关,如肺癌、冠心病、高血压、弱智、骨质疏松、维生素缺乏等;随着人们对吸烟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吸烟还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不是“社会润滑剂,,;吸烟与儿童青少年的品行问题直接相关。研究表明,被动吸烟的危害比主动吸烟更大,因被动吸烟者往往对香烟中的有害成分更为敏感,导致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增加,视觉和嗅觉器宫发育障碍。据预测,如不加强控制吸烟,全国现有4亿儿童青少年中约有2亿可能染上吸烟恶习,其中将有5000万人最终死于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
         控制吸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强盛的大事,尤其是青少年吸烟预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防止他们染上吸烟的恶习,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家长和教师带头不吸烟,各级学校严格执行禁止吸烟的行为准则,影视报刊减少正面人物吸烟的镜头,让儿童青少年转变对吸烟的错误认识,自觉抵制吸烟。要建立禁烟的法规,加强全社会控制吸烟的法制化管理,对学校、影院、医院、车船码头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对香烟的包装、质量制订一系列的标准与规定。我国已有4个省70多个城市颁布了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全国已有千余所学校宣布为无烟学校,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了禁烟活动,如北京市百所中小学开展“无吸烟学校健康促进活动,,,要求全部学生掌握控烟知识,做到在任何地点不吸烟,领导及校职员工做到不在校内吸烟,来校办事、开会的各类人员也不得在校内吸烟。对吸烟者除教育外,可采取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如对他们反复强调吸烟的危害,观看因吸烟导致肺癌的实物标本,配合电针和催吐药物等厌恶刺激,并使吸烟者脱离容易吸烟、相互影响的生活环境。

五  赌博行为                                                                                                       

       赌博(gambling)也会成瘾。赌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冒输赢钱财之险,有意识地进行某种部分或全部由机会决定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活动。现代社会中,赌博行为已全面渗透到各种文化群体、各种社会阶层之中。尽管赌博在我国为非法,但由于禁赌不力,近几年地下赌博活动死灰复燃,赌博走进千家万户,赌博形式除了麻将、扑克牌、棋类、斗鸡外,还有电子游戏机和各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彩票、奖券和炒股活动充斥着市场和街头巷尾。赌徒并非都是游手好闲之辈,各种年龄、各种社会阶层的人都有,下岗职工、政府官员、个体户、教授、学生,赌博导致的自杀、跳楼、他杀、家庭崩解、企业倒闭时有报道,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赌博的分类尚不确定,其中有一种赌博称为病理性赌博或强迫性赌博,即非赌不可,干扰日常生活学习,严重损害社会功能,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赌博成瘾者如果试图戒赌,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一旦开赌,症状立即消除。赌博的动机多半是为了寻求刺激、好奇、受他人引诱、逃避现实、娱乐、竞争和发财。行为学派认为,赌博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对赌博活动耳濡目染,赌博活动盈利的间歇强化,使患者沉溺于赌博,不易戒除。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赌博是攻击本能的一种无意识的取代形式,是罪恶感寻求自我惩罚的方式,是强迫性手淫愿望的转换。赌博也和社会因素相关,赌博与违法犯罪互为因果,赌博受社会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赌徒会面临较多的婚姻、家庭和就业问题,虐待配偶、将妻子押作赌注的事例常有发生。青少年赌徒的家庭环境不良,父母多有分居、离异史,教育态度矛盾,教育方式粗暴,或父母也是赌博者和酒瘾者。病理性赌博者通常在青春早期开始赌博,受教育程度低,从小对学业不感兴趣,与父母关系不融洽,其心理特征是智力好,傲慢,过于自信,极其乐观好动,缺乏耐心,富有竞争心,喜欢追逐钱财。
        目前赌博之风愈演愈烈,赌徒年龄越来越小,赌博范围遍及城乡。其主要原因有禁赌法制执行不力,精神文明建设削弱,赌博行为同娱乐行为互为一体,地下赌博猖獗,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彩票、奖券等“合法"赌博活动的示范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控制赌博的难度。因此,赌博行为的控制要采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开展禁赌教育,成人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社会上的游戏机房要严加管制,未成年人不得入内。对病理性赌博者采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技术,并要持之以恒。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