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网
 
热线咨询 0551—2826223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话题 - 自杀 - 自杀成因
    发表日期:2006年6月18日 编辑:cnpsy 有3396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人格障碍与自杀
人格障碍与自杀

边缘型人格障碍
    根据对边缘型人格的研究结果,大约9%的患者死于自杀。边缘人格以显著的认同障碍、持续的空虚感、不稳定性、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主要特点。对自我的感知充满矛盾性,如对自我意向、性取向、生活目标及对朋友与职业的选择等都充满了不一致性。
   “分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将“好”和“坏”截然分开。由于边缘人格难以区分好的和坏的冲动与情绪到底是来源于自己的还是来源于他人的,故他们会用投射认同这一防御机制,如将自己的愤怒或其他想摆脱的感受说成是受别人对自己的影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点是在两个极端间摇摆不定,如:徘徊于过分地贬低或过高地估计自己或他人,情绪易变,对攻击性的冲动控制能力差,动辄勃然大怒,以及极力避免与人分离,无论这种分离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当他们与他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任务分离时,或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改变时,他们的愤怒与绝望交织,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杀。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与边缘人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反社会人格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它们是:伦理道德感不健全,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专注于且注重个人感受,而蔑视他人。
    反社会人格的患者毫无顾忌地将他们冲动及攻击性的幻想付诸行动。对行为肆意放纵,他们将自己的不满变成攻击性的行为,有时指向他人,有时指向自身。而不是正常地、有所克制地把这些冲动表露为防御后的焦虑表现。
    自杀往往出现在他们暴怒的时候,如被人看成是侵犯者、掠夺者或罪犯时。

自恋型人格
    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那西塞斯(Narkissos)不能停止注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最终跳入河中而身亡。这一人格类型的特点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自我形象的分裂:一个是巨大的自我,不断努力地去证实自己的伟大,并不断地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另一个则恰恰相反,其自我形象充满着羞愧、愤恨及自我拒绝的恐惧。自恋型人格将内心世界分成理想的和可怕的,二者之间可以互换。外部世界的东西可能被看成分别属于上述某一方面,即当外界的人和事与自恋者的自我意象不符时,即遭排斥。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及反社会型人格也有一些相似,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自恋型人格者只在社会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才爆发愤怒或有攻击性行为。
    自杀也许是自恋者失去夸大的自我时的自恋性反应,如当年老与患病时,失去年轻时的动人风采,或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的丧失,或丧失了令其感到自身伟大的很体面的工作或伴侣。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表现为持续的夸张的情绪和竭尽全力想获取他人的注意。这种人理解他人意图及需要的能力差,容易失望。他们缺乏恒心、调节情绪能力差和永无止境地需要愿望被满足。这些压力和失望造成了抑郁、无望和无助的情绪基调。
    表演型人格的人在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不再被需要时(如:因为所爱的人的死亡,工作单位的调换,或者由于失业而移居,没有朋友等)会陷入极度的失望,因而采取自杀行为。对非常孤独的人来说,与宠物的分离也可能成为导火索。

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的人群非常整洁、谨慎,以及很有责任感,但是遗憾的是由于他们保守的态度及远离群体,使他们同时又非常容易感到挫折、非常脆弱、抑郁及孤独。由于追求完美及博学,又使他们时常陷入情绪和思想的彷徨之中,好高骛远而事业平平。
    许多强迫性人格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不满意,而且倾向于产生一种对立的行为,譬如,为了避免别人离开自己,就自己先离开别人。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还反映在他们的工作中。在别人拒绝自己以前先拒绝别人,也许这些人的行为准则。对他们自己,他们采取否定及苛求的态度。尽管他们很孤独,且渴求有人陪伴及属于某个群体,但他们的这一渴求可能由于他们想控制支配他人而无法实现。
    自杀行为通常发生在这些人感到很低落,而且得到回报的希望十分渺茫时。

其他人格特质
    上述所述及的几种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及焦虑型人格障碍在那些自杀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然而,偏执、分裂及强迫型人格特质或障碍也会在自杀人群中存在。


摘自《自杀:一种不必要的死亡》作者:戴纽特·沃瑟曼   李鸣 等译

 


【本文由 中国心理学家网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分享按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   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0551—2826223  E-mail:cnpsy@126.com QQ:619938829  皖ICP备 06003963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