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在每次治疗中检查此时此地 |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2 17:42:41  |
|
享受大师的礼物:二十三、在每次治疗中检查此时此地(23.3)
我的许多病人是在读到了我的书之后来找我的,因此,此时此地的一个部分是询问:“书里讲了什么?是书里的哪一部分让你到我这里来的?我本人,和你的期望是否一致呢?你对同时又是一个写作者的治疗师有什么顾虑呢?对此你对我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自从许多年前我在书里记录了病人的故事之后(《爱情刽子手》),我假设新的前来咨询的病人会担心自己被写成(本站的咨询师之家为咨询师朋友提供同城聚会的场所)什么样子。我向病人保证保密,并且保证我从来不会在没有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写出他们的故事,而且一定会非常小心地隐瞒其实际身份。但是很快我就会发现病人的担心与此截然不同,通常他们会较少担心自己被写入书中,而是更多地担心他们自己不够有趣到被我选作写作的对象。
从咨询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之间的了解必定是双向的、互动的。 因此,如果能够事先让求助者对咨询师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大大减少咨询关系建立、发展和深入的时间。 咨询机构一般要求咨询师把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予以公开,也有这一层含义在里面。但如本书作者一样,能有更多的作品让求助者了解他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这对咨询关系与咨询的效能,都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我相信,一个求助者找到某个咨询师来为他服务,跟缘份有关系。缘份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用的一个概念,如果用格式塔学派“场”的理论加以解释,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心理场”,缘份乃是“场”与“场”的相似性或互补性。 我跟朋友合建网站,把自己的文章放上去;在华夏心理网做版主,在浙江心理网“灌水”,都与这一考虑有关系 |